通福桥
通福桥由南海人李待问捐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在今石围塘街秀水涌上,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区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石桥。该桥为五孔石拱桥,中间一孔最宽,其余四孔对称缩小,桥两头为台阶式,桥身用红色砂岩砌成,栏及桥孔边缘用白色花岗石镶嵌,色彩协调,造型古朴美观。桥长42.8米,宽2.8米,两头每级石阶宽度为55~60厘米,高度15厘米,桥栏高15厘米、宽33厘米,缓坡低栏的设计便于轿马和大型物件通过。历史上,该桥为省佛大道第一桥,是交通要道。清嘉庆年间,该桥曾重修,并保存至今。人们为了纪念李待问,习称李公桥,又因其五孔造型,俗称为五眼桥(广州方言称孔为眼)。清康熙三十年(1691)《南海县志》刻本卷二建置志桥梁一目载:“李公桥在厚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卷一十一载:“李待问,字葵如,登万历甲辰进士”,并评价:“待问为人忠孝、廉恪、敏毅、乐捐”。
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桥现已失去省佛通衢的作用,但仍在秀水河两岸居民的日常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桥左右各一孔已被河泥淤塞,桥面亦已凹凸不平。1993年,该桥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 通:由珠江隧道—→芳村大道西(桥东小区)—→桥梓大街 —→通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