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塘炮台遗址
北塘炮台遗址分布于永定新河北塘入海口的南、北两岸及附近沿海地区。明朝嘉靖年间,为防倭寇骚扰,在北塘河口东、南两隅各筑高垒一座,上置铁炮,史称“北塘双垒”。鸦片战争爆发后,为加强海口防御,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来北塘设防,把北塘炮台扩建为5座,与大沽口炮台相互呼应,形成严密的防卫格局。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维修北塘炮台,至“庚子事件”前,建有义胜营、仁副营、右营、左营、仁正营五座营盘。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北塘炮台被迫拆毁,弃置至今。作为大沽口防御体系的北翼,北塘炮台在抵御外扰的战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是明清时期的北方海防要塞。现遗址包括义胜营、仁副营、右营、左营、仁正营五座炮台遗址。2013年1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