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汲水图》取景地
磁器口有一条石板路。据考证,这里是抗战时期徐悲鸿创作举世名作《巴人汲水图》的取景地之一。汲水是当年磁器口周边群众一个极平常的生活场景,百姓每日生活用水,都要从江中汲取,无论男女,为了生计,每天都要到江边取水,这里曾经是取水的必经之路。1937年,徐悲鸿先生辗转到重庆,在沙坪坝松林坡中央大学授课,在艰苦岁月里,每天往返于江北磐溪和磁器口;见到嘉陵江边担水的群众,他们不畏艰辛、不畏艰难、满怀信心、满怀希望的生活场景,触发了大师的创作灵感,便以这条石板路和嘉陵江岸为背景,创作完成了这幅名作《巴人汲水图》,赞美讴歌巴渝大地乃至华夏儿女不畏艰辛、勇于奋斗的精神。落款写下:“二十七年晚秋,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 沙坪坝所见。”并题写了一首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岁月流逝,光阴荏苒。当年徐悲鸿创作作品取景地之一的这条石板路依然还在。而今的磁器口已成为旅游胜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古镇磁器口,目前仍有汲水巷这个地名。每当来到这里,走在磁器口的石板路上,我们都会想起悲鸿大师,想起他的《巴人汲水》图,那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满怀希望,勇于担当,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