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晋察冀日报》旧址
《晋察冀日报》,1937年12月11日由晋察冀军区出版,原名《抗敌报》。1938年8月改由晋察冀边区出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发表终刊启事。从1937年12月11日创刊至终刊,共10年6个月零3天,出版报纸2,854期。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华北局《人民日报》。
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社(《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曾设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寨北乡滚龙沟村长达3年之久,并建立了坚固的敌后根据地。
日伪军在滚龙沟附近的几条山沟里,反复“梳篦扫荡”,进行大搜索,但始终未发现这个战斗着的据点,因为报社人员和村上的老百姓、民兵游击组配合得十分密切,放哨、侦察、除奸、保卫,团结成了一家人。电台通讯、报纸发行,隐蔽伪装得滴水不漏。报社离在陈家院附近四处搜山的敌人只有5公里,处境虽然十分危险,但敌人一出动,侦察员就立即报告,报社职工就坚壁机器,准备游击;敌情稍有缓和,再挖出机器继续出报。报社在铧子尖驻扎了25天,把出报的机器埋下又挖出,反复7次,被称为铧子尖办报的“七进七出”。
这支新闻队伍就是这样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着勇敢机智的特殊战斗。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边战斗,一边办报。只要有24小时的连续时间,就出一期报纸。在生死关头,及时传播中共中央发出的坚持抗战的声音,从思想上武装了边区人民。在滚龙沟的这段时间,不但报道了国内各抗日战场的胜利消息,而且对国际新闻及重大事件也作出了及时报道,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抗日斗志,更增强了广大军民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彭真后来称《晋察冀日报》是“边区人民向新中国前进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