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游客中心
沙河市游客中心位于太行山高速渡口下道口与329省道的交叉口,是一个集商业发展、文化展示、休闲农业、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鲜明、服务优越、设施先进的旅游综合体。主要有“乔羽在沙河”文化艺术展馆、文旅融合展厅以及玻璃艺术展厅。重点展示沙河独特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发达的玻璃工业。
一、展示沙河文旅融合结果
在沙河市游客服务中心的智慧旅游展厅中,,集中体现了高科技在沙河旅游工作中的完美融合。
在沙河文旅融合展厅中,包含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图书区域、地域文化区域三个区域。
特色农产品展厅以“绿色、生态、创新、品牌”为宗旨,展出产品类别包括:水果、蔬菜、干货等,其中渡口酱油、久川米醋、金沙河挂面、富硒黑小米、沙河梦酒、天凯鸡蛋等农副产品应有尽有,集中展示了沙河市农业发展的最新成就。
图书展厅中,1000多册精品图书供游客阅览。电子阅览区让人们既可以感觉传统读书的魅力也能同时感受电子阅览的便捷。
文化展厅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序幕,主要讲述沙河历史文化,展示能代表沙河历史的一些物件,如市志、古本等。北墙处为现代沙河文化展区,主要以现代名人字画、建筑风景,以及其他艺术品的展示为主。南墙处设置了文化旅游、特色旅游、演艺娱乐等多类型的旅游文化的融合展示区。
二、“乔羽在沙河”:艺术人生的见证地
游客服务中心大厅西北侧,是以乔羽先生渡口村的旧居为原型建造的“乔羽在沙河”文化艺术展馆。在20世纪50、60年代,乔羽曾经三次来到沙河、住在沙河,在沙河寻找创作灵感,书写艺术人生。
正门进入后,看到的便是以一幅书卷为造型的影壁墙,墙上精选了乔羽作品中的经典词句进行展示。影壁墙下方以“一条大河波浪宽”立意,取材沙河特有的玻璃砂工艺,来展现这句出自《我的祖国》的歌词。
展馆南面展示墙上“沙河时光”四个大字,指1946年到1962年间乔羽曾居住在渡口村,在劳动中汲取创作灵感。旁边为乔羽先生为沙河谱写的歌曲《沙河谣》。这首歌最早发表于1958年第8期的《歌曲》杂志上。
进入第二展区后,乔羽旧居的风貌被原样还原在了展厅中,展示墙上以手绘方式展示了乔羽先生在沙河生活时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乔羽先生的作品鉴赏区全面展现了乔羽创作的优秀作品,其中,乔羽的手绘头像,是乔羽的女儿乔国子所画。
乔羽旧居还原区的正对面墙壁上,是一幅写意的广阳山画面,与对面故居遥相呼应。展厅中循环播放的,便是沙河电视台曾经采访乔羽先生的电视片画面。
三、琉璃艺术展厅沙河工业文化的汇集地
沙河是全国最大的玻璃生产、销售集散地,享有“中国玻璃城”的美誉。早在20世纪80年代,沙河玻璃产业便已开始起步,发展初期主要以碎玻璃为原料,采用小平拉生产工艺生产再生玻璃,产品主要应用于农村和小城镇的低层建筑。
发展到20世纪90世纪年代末时,沙河玻璃产业的小平拉生产线已达到100多条,年产2000万重量箱左右,消耗全国一半左右的碎玻璃。从1997年开始,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双重压力下,沙河玻璃开始了淘汰小平拉、更新改造二次创业。到2000年底,大部分小平拉生产线完成了格法改造,并涌现了“一窑两线”以上的大格法生产线。进入21世纪以来,优质浮法玻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新上了一批压延玻璃、凹蒙玻璃、乳化玻璃等玻璃初加工企业。回顾沙河玻璃30多年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规模扩张(小平拉)、淘小整顿、改造提高、升级换代四个发展阶段。
因此,在沙河市游客服务中心,一个十分重要的展厅,便是以沙河玻璃产业为核心文化的“玻璃艺术展厅”。在琉璃艺术展厅中,展出的作品有啥和本地的装饰玻璃制品,也有来自山东、广东等外地著名企业及个人法人琉璃艺术品。2018年第二届旅发大会期间台湾著名琉璃艺术家吴宽亮先生,曾带领16位琉璃艺术家过来参展、交流。
走出琉璃艺术展厅,极目远眺,便能看到游客中心旁高达33米的玻璃樽建筑,它不仅是游客中心的标志性建筑,还是一个观景台,游客可以登至玻璃樽顶端,俯瞰整个游客服务中心的全貌,体验沙河的魅力风光,感受沙河旅游独特的文化气质,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