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沙河市陈硇村
陈硇村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庄历史: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山西洛(乐)平县载虚村(即今昔阳县翟絮村)陈氏迁此安家落户、占产立庄,因村庄坐落在高山石硇上,陈姓又是立村始祖,故命名为陈硇村。现有二百七十余户,九百七十余人。
地理环境:
陈硇村位于四面峡谷、中间高平的山硇上,村东为悬崖深壑,有都司沟和九龙沟,都司沟底北侧悬崖之下建有都司庙(亦称督司庙);村南与杜硇村接壤,两村之间梯田相接;村北与彭硇村地土相连,两村之间为沟谷梯田;村东北紧邻秦王湖景区,俯瞰渡口一川山水;村西沟谷纵横、梯田层叠,西北最高处有古城墙与北武当山隔山相望,五指山景区俯视可观。在村外远眺,西可望莲花峰,北可观回马岭,东可眺磬山,南可见红枫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
传统建筑:
陈硇村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集中在村中间地带,约占全村现有民居80%,以水塘、舞台、旧陈姓祠堂、龙王庙等为中心,传统民居向四周辐射。徐姓祠堂位于龙王庙北侧,陈姓祠堂建在旧街北侧。
陈硇传统建筑风格古拙,因该村选址山硇顶上,地形多坑凹不平,以致传统宅院多依地势而筑建,多数主房北靠西北,面朝东南(当地称角斜)。宅院格局多为一裹三或一裹五之类四合院或不规则格局。墙体均用略带黄色的石英砂岩石块砌成,石材规整,灰浆勾缝,房顶样式多为三角拱尖瓦房,青瓦罩顶,门楼多见出檐挑角,门楣安装户对,门前两侧置青石门宕。
陈硇村传统民居建筑讲究五行风水,即上房高,下房和两侧配均稍低,并且左侧房顶高于右侧房顶,有“宁叫青龙高一丈,不让白虎高一寸”说法。门口以留东南门为最佳,其次留西南门或西北门。宅院主房前墙留天地神龛,供奉天地神灵;门口外面建有照壁墙,照壁墙上留土地神龛,供奉土地神等。
陈硇村虽处山顶之上,但传统民居建筑简易中显露别致,古拙中讲究美观,为典型硇上古村、崖上山村。每当雨雾天气,古村漂浮在云海之上,恍如仙境,堪称云上人家。
民俗文艺:
都司信仰在陈硇村传承已有几百年,据考,陈硇村民信奉的“都司神”,历史上确有其人。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将领卢象升,曾任都司(明代京外各省均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各卫、所均归都司统领)。当年,卢象升曾在此一带扫荡流寇、庇护百姓,当地百姓把卢象升视为保护神,建庙奉祀。每年二月、六月,都有村民专程到都司庙举行祭祀活动。陈硇村“二月二,抬都司”仪式庄重而热烈,彩旗队开道,锣鼓队、仪仗队随后,善男信女香烛队殿后,由村内青壮年男子去沟底都司庙,将都司神像抬“请”至山顶村中龙王庙,全村几百人及邻村群众夹道相迎,并从会首家“抬供”转街至龙王庙祭祀,最后进行擂战鼓、扭秧歌、打扇鼓等娱乐表演。
陈硇村民间文艺丰富,主要有落子腔、大秧歌、擂战鼓。村内戏曲兴盛落子腔,唱腔高吭婉啭,内容以表演农家生活为主。道白使用当地土语,恢谐生动有趣。大秧歌(俗称秧歌),包括拉碌碡、跑旱船、据秧歌等民间表演艺术,表演时,演员身穿彩衣、袴裤,表演起来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间艺术特色。擂战鼓所用乐器主要是用皮制作的大鼓、铜锣、铜钹、铜铙等,表演时多人同时配合进行,鼓点主要有大得胜、小得胜、摧阵鼓、收军鼓等,鼓点激越,震撼人心,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