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沙河市陈硇村

东方晴3年前 (2021-11-24)美丽乡村351

陈硇村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庄历史: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山西洛(乐)平县载虚村(即今昔阳县翟絮村)陈氏迁此安家落户、占产立庄,因村庄坐落在高山石硇上,陈姓又是立村始祖,故命名为陈硇村。现有二百七十余户,九百七十余人。

地理环境:

陈硇村位于四面峡谷、中间高平的山硇上,村东为悬崖深壑,有都司沟和九龙沟,都司沟底北侧悬崖之下建有都司庙(亦称督司庙);村南与杜硇村接壤,两村之间梯田相接;村北与彭硇村地土相连,两村之间为沟谷梯田;村东北紧邻秦王湖景区,俯瞰渡口一川山水;村西沟谷纵横、梯田层叠,西北最高处有古城墙与北武当山隔山相望,五指山景区俯视可观。在村外远眺,西可望莲花峰,北可观回马岭,东可眺磬山,南可见红枫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

传统建筑:

陈硇村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集中在村中间地带,约占全村现有民居80%,以水塘、舞台、旧陈姓祠堂、龙王庙等为中心,传统民居向四周辐射。徐姓祠堂位于龙王庙北侧,陈姓祠堂建在旧街北侧。

陈硇传统建筑风格古拙,因该村选址山硇顶上,地形多坑凹不平,以致传统宅院多依地势而筑建,多数主房北靠西北,面朝东南(当地称角斜)。宅院格局多为一裹三或一裹五之类四合院或不规则格局。墙体均用略带黄色的石英砂岩石块砌成,石材规整,灰浆勾缝,房顶样式多为三角拱尖瓦房,青瓦罩顶,门楼多见出檐挑角,门楣安装户对,门前两侧置青石门宕。

陈硇村传统民居建筑讲究五行风水,即上房高,下房和两侧配均稍低,并且左侧房顶高于右侧房顶,有“宁叫青龙高一丈,不让白虎高一寸”说法。门口以留东南门为最佳,其次留西南门或西北门。宅院主房前墙留天地神龛,供奉天地神灵;门口外面建有照壁墙,照壁墙上留土地神龛,供奉土地神等。

陈硇村虽处山顶之上,但传统民居建筑简易中显露别致,古拙中讲究美观,为典型硇上古村、崖上山村。每当雨雾天气,古村漂浮在云海之上,恍如仙境,堪称云上人家。

民俗文艺:

都司信仰在陈硇村传承已有几百年,据考,陈硇村民信奉的“都司神”,历史上确有其人。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将领卢象升,曾任都司(明代京外各省均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各卫、所均归都司统领)。当年,卢象升曾在此一带扫荡流寇、庇护百姓,当地百姓把卢象升视为保护神,建庙奉祀。每年二月、六月,都有村民专程到都司庙举行祭祀活动。陈硇村“二月二,抬都司”仪式庄重而热烈,彩旗队开道,锣鼓队、仪仗队随后,善男信女香烛队殿后,由村内青壮年男子去沟底都司庙,将都司神像抬“请”至山顶村中龙王庙,全村几百人及邻村群众夹道相迎,并从会首家“抬供”转街至龙王庙祭祀,最后进行擂战鼓、扭秧歌、打扇鼓等娱乐表演。

陈硇村民间文艺丰富,主要有落子腔、大秧歌、擂战鼓。村内戏曲兴盛落子腔,唱腔高吭婉啭,内容以表演农家生活为主。道白使用当地土语,恢谐生动有趣。大秧歌(俗称秧歌),包括拉碌碡、跑旱船、据秧歌等民间表演艺术,表演时,演员身穿彩衣、袴裤,表演起来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间艺术特色。擂战鼓所用乐器主要是用皮制作的大鼓、铜锣、铜钹、铜铙等,表演时多人同时配合进行,鼓点主要有大得胜、小得胜、摧阵鼓、收军鼓等,鼓点激越,震撼人心,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文章

南赛乡石盆村杨秀峰抗日旧址

南赛乡石盆村杨秀峰抗日旧址。石盆村抗日旧址展示了杨秀峰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和革命事迹。...

清河隆兴寺

隆兴寺是清河县古寺庙,位于清河县西关村东南,宋贝州古城遗址内。据旧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该寺建于隋代,面积很大,占地约有十三亩,有前后两个大殿。正殿有一铜佛坐像,高约三米;两个站像,也是铜铸,高与铜佛坐...

鹤度岭长城

鹤度岭长城位于邢台内丘县侯家庄乡小岭底村的鹤度岭上,“山顶最高,唯鹤可度,故名”。上原有门楼,镶嵌“鹤度仙踪”石匾,由关门、营堡及向两侧延伸的长城组成。有月牙城,长五十丈许,高丈五尺,在月牙城北墙内侧...

邢台玉泉寺

玉泉寺,位于邢台市西北四十里皇寺村,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该寺有三绝著称。一是皇寺。相传,元顺帝被明将朱洪武追杀,曾避难于玉泉寺附近。而朱洪武却在该寺内歇兵喂马,所以后来将此寺改名...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

邢台县前南峪村,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敌后总校所在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陈列馆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

邢台清风楼

清风楼,位于邢台市旧城中心府前南街北端,楼分三层,下部一座方形敦厚的大台基,拱券洞门南北穿通,西侧有阶梯回绕,拾阶而上便是第一层,台柱环绕支其中,砖花栏杆围其外,四周围廊环绕。二、三层是歇山式重檐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