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通济桥

东方晴5年前 (2021-01-21)景区景点201

通济桥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据专家考证,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

通济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1559年)、隆庆2年(1568年)、万历9年(1581年)三次重修。天启六年(1626)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村尾垂虹”,并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岁月变迁,昔日通济桥已踪迹 难觅,使年年“行通济”徒有其名,实为憾事。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1月18日复原通济桥。修复后的通济桥建筑优美,文化底蕴深厚。

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的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体现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风车。桥身上雕刻着相传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寓意市民过桥时祈求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祝愿。桥柱的上部,用大象的头“拱”出一个果篮,里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也在新桥上得到体现: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不仅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过桥企福的意念。通济桥下面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取意于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

通济桥的牌坊上高高挂着“通济”的木碑额,稍下一点有一对对联:

左联是“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右联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

对联概括了原通济桥的风貌特色,但重建后的通济桥远远逊色于原桥,没有了舟舫如织,没有斜阳映桥如虹,最重要的是,这只不过是纪念原桥的一个景点,没有了原桥的那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

通济桥广场以通济桥、闸门楼及南北两个广场为主轴线,再配以桥下水体、周边绿化,形成一个面积7300平方米的公园。闸门楼的主体用青砖砌成,两边配拱形门洞。闸门的屋脊采用石湾公仔图案,表现佛山美术陶瓷的魅力,画面中勾画出古代通济桥兴旺发达的情景,里面有财神、舞狮、卖风车等。而公仔图两边分别有一条龙和凤,寓意是龙凤呈祥。闸门楼公仔屋下面,是灰雕图“蝙蝠踩双钱”,用“福”“钱”寓意富贵。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尽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的美好祝愿。每年的农历正月15日夜晚到16日,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的一些村镇的群众也赶来参与“通济行”。这一习俗从明末清初就已开始,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至今已延续400多年。


相关文章

佛山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

佛山市中山公园

佛山市中山公园位于市区东北部汾江河畔,是一个集宣传、展览、科普、娱乐、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该园始建于1928年,当初仅0.5公顷,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成的纪念性公园。1958年,公园扩建...

西樵山宝峰寺

  西樵山宝峰寺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南粤四大名寺之一,是一个旅游、祈福的好地方。自晋代佛教东传,在西樵山建寺弘法的高僧就很多,到了明代香火鼎盛。宝峰寺得到惠连法师兴教弘法,颇有名气。该寺建于明永乐甲...

里水西华寺

南海里水草场管理区西华村,有一间低调的古寺——西华寺。民间有“先有西华,后有南华”的传说,但是对于西华寺,地方志却发现没有确切的记载,只有零星的文字记录,西华寺一直是个谜。2006年,因为建高铁,消失...

佛山鸿胜馆

佛山鸿胜馆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原称佛山蔡李佛武馆。光绪初年,由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的得意弟子张炎接任馆主,改称鸿胜馆。鸿胜馆从成立到1949年闭馆的98年来,培育了陈盛、雷灿、黄宽、李恩、陈...

里水·梦里水乡

    “梦里水乡”——里水旅游小镇核心旅游景区,位于南海里水镇流潮新围村,一年四季皆是满目花海,而时时节节花不同。一河三岸约9公里水岸贯穿其中,缀郁水园、富寿园、龙情园、书香园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