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围建筑群
廖家围建筑群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廖氏家族所建的大型庄宅。位于原石湾镇中窑地段(今建国路建国二巷一带),庄宅建成后均建有围墙,故名。现仅存建国二巷(原称廖巷)2—4号,一列三间,保存完好。
廖氏家族早在明代就定居于石湾,以蒸酒、养猪致富。明清时期,石湾镇除陶瓷业外,酿酒业也相当发达。陶工劳动强度大,多有饮酒习惯,因而酒业兴旺。并利用大米酒糟副产品喂猪,长膘快,很多酒坊设有猪场,小则十数头,多者数十头甚至上百头。自清初始,廖氏除垄断石湾大部分的酿酒业和酒庄外,还拥有附近七星岗一带大部分陶窑及寮场的产业,富甲一方。
清代乾隆年间,廖氏耗资万两建此家园。围(园)内原有祠堂5座,大宅第27座及花园数个,规模庞大,用材讲究,总面积2万平方米。宅第群以房屋坐向为列,一连三间为一列,以小巷为间,街巷规整,屋宇划一,高大宽敞,布局合理。青砖石脚,均为硬山顶配镬耳式封火山墙和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单座面积160平方米,三开间,屋前有外墙,头进是天井,左右两侧是厨房和门房,于山墙处设有住宅大门和趟栊,大门用厚木造,坚固而宽大;二进,前有檐廊,随着是大门,大门内是明间,前面是厅堂,后面是“神后房”,二者以隔扇相间,“神后房”的上层为神楼,设有神龛;两侧次间的房间为居室;屋顶架构虽为硬山搁檩,各檩紧靠密排,俗称“密梁”,造价较高,坚固耐用,一般要富户才会采取如此梁架结构。现存于该巷4号,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坐北向南,南北长13.77米,东西宽11.52米,总面积158.63平方米,主体建筑之正门后为一天井,面阔4.1米,进深2.38米,东西两侧为两廊,面阔3.1米,东廊为厨房,山墙开一小侧门,从此外出有一小巷,巷内开凿有水井,供取水之用。西廊为门房,进入宅邸人员须通过门房才能进入宅内。整座建筑分有主体和辅属,其中主体建筑面阔10.86米,进深9.02米,屋身全高7.4米,巷内各间面积和结构大致相同并自成单元。
廖氏家族最兴盛之时,人口近500人,是石湾镇聚族而居的典型。
2006年10月,廖家围建筑群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