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聚馆古贡枣园
聚馆古贡枣园位于黄骅市齐家务乡聚馆村,南临兴济减河(俗称娘娘河)。古贡枣园面积1000亩,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古冬枣园,曾为明清两代帝王提供贡枣的枣园。兴济减河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开挖的南运河分洪河道。明弘治三年(1490年)为治水患,孝宗下旨,再修治河道,张皇后(今青县兴济镇人)为除家乡水患捐出宫份并奏孝宗委派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督办疏通扩挖兴济减河。两国舅督办河务时发现了聚馆村的冬枣园。遂令人采摘进献皇帝皇后,即得孝宗和张皇后的青睐,当即被钦定为贡品。此后,聚馆冬枣年年进贡,直到清末。聚馆冬枣被称为“贡枣”,聚馆冬枣园即被称为“聚馆贡枣园”。贡枣园内现存明清时期护园房屋两处,其中一处护园房仍保存着残院墙。古寺庙遗址一处,地表残留寺庙的青砖、瓦块等遗迹,周围尚存古松柏五株。据国家林业专家测算鉴定,古贡枣树间的平均间距为8米,株距为5米,平均干周1.7米,最大干周2.68米,南北枝展8.45米,东西枝展7.46米,树高6.23(据对枣树树干年轮调查,一般枣树树干年增长量不足1毫米),以较老的冬枣树干半径427毫米推断,该区现存冬枣古树最大树龄约在600年以上,因枣树具有树冠局部更新和整株更新的特性,故现存古冬枣林树龄极不一致,1076株古冬枣树最小树龄应在100年以上,最大树龄应在600年以上。据聚馆村刘氏族谱记载:“我刘姓祖居山东来自即墨,明初始祖洪公率四子二侄迁至直隶沧州长芦盐镇场之东北聚馆,彼时人烟稀少,庄宅离落,枣荆丛生。洪公筹划经营,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品其果实,遂筑室于兹。继而开滩晒副、成熟地亩,移植嫁接枣树成林,更有冬枣而出名……”。2002年6月,聚馆古贡枣园被国家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区”。 2006年5月25日,聚馆古贡枣园被国务院确立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