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文庙
大同府文庙位于大同古城东南隅,明初时由云中驿改建而成。《大同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
这里所说的府学,就是文庙。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增建肃敬厅,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又建崇文阁。嘉靖十六年(公元1533年)又大兴土木,“开云路、建云表、殿庑堂斋、亭阁祠舍、门楣之属无废不举”。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又建雁塔。至此,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下诏“祀孔子于国学,与颜渊配”。《魏书世祖纪上》记载,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可知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学校立孔庙,中国府学的渊源大致始于元魏平城(今大同)中书学,大同府文庙的传承为世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