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黄崖洞革命纪念地位于黎城北部45公里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黄崖山。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1500至2000米之间,山势嵯峨,群峰突兀;一泓涧水,破崖而出,构成一条迂回曲折、峭壁对峙、沟壑纵横的带状深谷。因居中的悬崖上有个距谷地约30米、可容百人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黄崖洞。黄崖洞曾作八路军兵工厂的仓储之用。洞因厂而名,厂因洞而存。1942年9月,为纪念在保卫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水窑山中修建了一座烈士公墓并建起一座7米高的纪念碑,碑文上刻着43位烈士的英名和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撰写的碑文。1971年又修建了“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1985年对黄崖洞进行大规模的修整,修复了兵工厂厂房,新建了牌楼、纪念塔、展览馆、镇倭塔等建筑。牌楼正中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黄崖洞”三个遒劲的金色大字。纪念塔正面工笔隶刻“黄崖洞殉国烈士永垂不朽”。展览馆收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和实物。展览馆前依次竖立了14块石碑,分别刻写着薄一波、李雪峰、陈志坚、欧致富等领导人的题词。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挥师深入敌后,当时我军武器十分匮乏,一个战斗班只有三五支枪,有的战士不得不用古老的长矛和大刀同敌人拼杀。为了解决我军武器装备短缺问题,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组织修理我军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和缴获的敌人枪械,同时还兼造地雷、手榴弹、步枪。步枪最高月产量达五六十支,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
为摆脱“背着工厂打游击”的局面,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5月成立军工部, 1940年在地形隐蔽的黄崖洞周围,正式建设我军的兵工厂,1940年春,制造出第一批步枪,正值朱总司令55岁,故定名五五式步枪,继而制造七九步枪和八一式步枪,最高月产达430支。1941年下半年,拥有700名工人、机器设备40部。开始制造五〇炮(掷弹筒)和炮弹,最高月产炮200门,弹3000发。年产可装备16个团,被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黄崖洞兵工厂是华北敌后根据地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是八路军武器弹药的主要供给地。它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锤炼出一大批工业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才奔赴各地,成为各级工业部门的领导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