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绛州大堂

东方晴4年前 (2021-12-25)文化古迹312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单檐悬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

  按旧时规制,州衙正堂均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反映出历史上绛州显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

  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

  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

  中间青石板铺就的引路南端有木石牌楼一座。堂后留有二堂房屋数间,这里是州府官员下榻休息的地方。堂西侧尚留有一小桥流水,假山松涛的小型花园一座,是官员因行事烦恼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北便是州署花园——绛守居园池。这些建筑像众星捧月般托起巍巍“绛州大堂”。

  大堂内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原文是: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以昭示后人。“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知绛州军时恪所刻。


相关文章

河津樊村戏台

樊村戏台位于河津市樊村镇樊村村委会院内,原为关帝庙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关帝庙其他建筑早期已毁,现仅存戏台。根据梁脊板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樊村戏台坐南朝北...

新绛清濂洞自然风景保护区

清濂洞自然风景保护区位于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第9居民组(黄土坡)北3千米处的姑射山东南面半山腰。坐西向东,东西长约88米,南北宽约50米,分布面积4400余平方米。创建于唐。天然石洞,不规则半圆形,近...

平陆黄河古栈道

  黄河古栈道位于平陆县三门镇、坡底乡、曹川镇黄河岸边的石崖上,全长共11处32段,4032米。  黄河漕运始于秦汉,隋唐时有较大发展。中流砥柱以下河道险阻,逆水行船困难更大,便在沿河主要是北岸山岩上...

闻喜伯里合不花墓

伯里合不花墓位于闻喜县东镇西街村北500米,据清光绪《山西通志》记载,“ 云中郡公忽神墓,在闻喜县东镇”墓地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5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地面原有封土,现已夷平。地...

万荣荆村遗址

荆村遗址位于万荣县万泉乡荆村。遗址南边距荆村约2500米,北边出高三公路北100米,东至荆村村东边,以1931年发掘处(瓦渣斜一带)遗存最为丰富。遗址南依孤山,西临涧沟,文化层厚约2米,文化内涵包括仰...

闻喜回坑遗址

回坑遗址位于闻喜县阳隅乡回坑村西约100米的丘陵台地上。东西长约1000,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4米。包含回坑遗址白灰面房址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断崖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