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金界壕
金界壕也称金长城,建于公元1123年—1198年间,是女真族为防御蒙古族入侵而修筑的古代罕见的军事防御工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金界壕遗址,部分地段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境内,还有部分地段在黑龙江省和河北省等县境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位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扎鲁特旗境内110公里南线,霍林郭勒市境内40公里北线)、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境内,是金朝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抵御以蒙古族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骚扰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由兴安盟科右前旗进入扎鲁特旗境内110公里南线,东北部的乌兰哈达苏木境内,沿乌布日昆都伦河北岸向西南方延伸,经巴雅尔吐胡硕镇,至格日朝鲁苏木毕其格图伸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境内,由兴安盟进入霍林郭勒市境内40公里北线向北延伸入锡林郭勒盟。壕,壕堑底宽4.1米,上宽8米,深3米,堤墙底宽7.5米,上宽3米,残高3.5米;平原处界壕,壕堑底宽3米,上宽7米,深3米,堤墙底宽6.5米,上宽2.7米,残高2.5米;同岗处界壕,壕堑底宽2.8米,上宽6米,深2米,堤墙底宽5米,上宽3米,残高1.2米,沿线内有一座边堡,边堡的城墙与城壕轮廓清楚,保存很好。南墙长192米,东墙长190米,北墙长191米,西墙长187米,周长760米。整个城墙用黄土板筑,坚硬结实,虽历经千余年的风雨侵蚀,现仍有3米多高。城门开在东墙中部,门宽约4米。南、西、北墙中段,各建有马面一个,城四角各建角楼一座。城内居址台基星罗棋布,多为长方形,少为圆形,约分十八组,排列较有规则,城内有高台一处,为城内瞭望指挥台;水井三口,用石块砌筑井壁,虽然上部塌落,但底部完好,水清见底;城内道路纵横交错,不但有连通城门和三个马面的十字大街,还有房屋台基通向大街的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