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位于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距通辽市区和科左后旗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分别是130公里和54公里。王府于1738年按郡王的形制建造,1740年(清乾隆五年)竣工使用。该王府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七任王爷齐默特多尔济的王府。1825年,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任王爷索特那木多布斋逝世,僧格林沁继任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十任王爷,王府称为僧格林沁王府。1855年,僧格林沁晋封亲王,赐“博多勒噶台”号,此后旗名改为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王府改为博王府,所以王府也就出现了两种称谓,即博王府和僧王府。
据史料记载和王府遗存发掘证实,王府主体结构为五重四进,建筑按东路、中路和西路并行排列,围合紧凑、规制严谨,是具有清代和蒙古族建筑特色的王府。东西长202米、南北宽190米—200米,占地面积38613平方米,东路24座、104间、3360平方米,中路34座、122间(文物2座、14间、497平方米)、4928平方米,西路26座、146间、3478平方米,王府共计84座、372间、构筑物影壁墙1座、垂花门2个、便门13个、游廊6段62间、院墙内墙77段839平方米,总面积11766平方米。
清末和民国晚期,因战乱年久失修等多种原因,王府建筑倒塌严重,到解放后王府尚存6座建筑,**结束后仅存2栋殿舍。2003年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加固修缮。2006年,王府两栋遗存建筑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王府保护修复项目全面启动,2014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4月,按照“修旧如旧、原址复建、恢复原貌”的原则进行修复,总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788平方米,建筑规模为85栋375间房屋。修复后的僧格林沁王府中路为礼仪区,包括仪门、正殿、后府等建筑。西路为札萨克区,主要包括札萨克大堂、内务大堂等建筑。东路为生活区,包括习武场、王爷书房、冬暖阁等重要建筑,2020年底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