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鄂温克博物馆
鄂温克博物馆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索伦大街。一九九八年八月一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后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造,形成了现在的规模。目前,博物馆共设五个展厅,依次是:历史厅、民俗厅、自然厅、多功能厅、成就厅。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266件、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52件。历史厅:(展区面积387.09平方米)展览以历史上几个时期为内容,介绍了鄂温克族的起源,在清朝,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鄂温克族官兵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在打击叛乱、抗击外国入侵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在战斗中涌现出的许多指挥有方、英勇善战、的民族英雄人物,在抗日斗争,解放战争中鄂温克族人民保卫家乡,反对侵略、支援解放战争参军参战,建设东北解放区所谱写的一曲曲民族壮歌。民俗厅:(展区面积385.71平方米)展示了鄂温克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以森林狩猎、草原游牧和农耕三种不同的形态下体现的民族风貌,从服饰、饮食、居舍、生产用品、生产交通工具、婚丧嫁娶、文化娱乐、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突出反映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与文化。自然景观厅:(展区面积389.25平方米)主要展出了鄂温克族自治旗地质矿产、生物化石、哺乳动物、植物、水生物、鸟类、昆虫等标本百余种。多功能展厅:(展区132.13平方米)可以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成就展厅:(展区面积382.90平方米)主要以图版文字为主,比较全面介绍鄂温克族自治旗自成立60年来的全旗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旗取得的各项建设和成就。鄂温克博物馆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免费开放以来,年平均参观人数为6万余人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博物馆进入AA级国家旅游景区行列。
本馆除担负着保留传承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和职责外,还担负着对全旗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工作。鄂温克旗境内的巴彦乌拉古城遗址、辉河水坝遗址、巴彦罕毒气实验场遗址分别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彦拉古城遗址经过学者多次研究考证,根据此城地理位置、建筑布局、宫殿规模及出土文物,确认此城是蒙古汗国宗王斡赤斤(成吉思汗的幼弟)的故城,即蒙元时期古城遗址。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位于辉河上游地区,是197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之后做过多次的调查和试掘,推断其年代为距今5040年左右。通过对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细石器文化”增加了大量实物资料和新的文化内涵。巴彦汗毒气实验场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地区设置的最大生化武器实验场,建于1940年,巴彦汗毒气实验场不仅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毒气实验场,而且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毒气实验场遗址。
多年来,鄂温克博物馆积极把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2013年鄂温克博物馆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11月5日,中国侨联公布第六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鄂温克旗博物馆被认定为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认证类别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各级侨联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优势互补、合理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鄂温克博物馆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既是中国侨联、内蒙古侨联对鄂温克旗侨务工作的关心、支持,也是对鄂温克博物馆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鄂温克博物馆秉承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