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龙潭湾旅游渡假区
现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龙潭山古称“速忽鲁山”(女真语“尖仞”之意),因区内有深水石潭,传说碧潭藏蛟龙而得名。在金代诗人、金中都转运使王寂和清代辽东诗人王德滋的诗作中对此都有明确记载。可见龙潭湾之名,实为传自久远,闻于四方;龙潭湾之景,实为天成地就,鬼斧神工。
龙潭湾内分布着药王谷、青龙峡、大龙瀑、望海峰、文笔峰、唐王洞、拦马墙等景观和古遗址。其中最具特色的核心景区古龙潭,为一潭面呈桃形的巨石石潭,石帮石底,上流之水从峡谷石缝中涌出,自桃蒂处注入石潭,在潭中旋转后从桃尖处泻出流入下湾。潭水深八九米,潭面60多平方米,积水近500立方米。水质清澈、甘冽,并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潭东西两侧叠石成崖,层岩叠翠;潭上游峡谷通幽,石径险绝,依次分布着龙爪湾、情侣湾、龙尾湾等小水湾,湾湾均有故事传;潭下游依次分布有9个小潭,传说龙生有九子,各占一潭,潭潭都有佳景观。
龙潭湾是辽南森林种类、植被、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有16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74种省级野生保护动物,尤以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天女木兰树最为著名。草本植物多达1200多种,其中野生药材300多种、山野菜80多种,猴头菇等野生菌类30余种。据传遥感卫星从空中可见到此地有一股紫气冲天;据专业部门测定山中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0000个,堪称天然氧吧。龙潭湾是宜养生、宜休闲、宜避暑、宜科考的一处旅游胜地、祈福宝地。
龙潭的传说(简介牌)
民间传说东海龙王的十三太子年幼无知,淘气顽劣。东海龙王一怒之下将其化为金鲤,贬至辽东龙潭深山大泽,令其修炼反省。龙十三太子在龙潭独修苦练,终成正果,得为金身天龙,并能及时普降甘霖,使地方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其间它还曾勇斗孽龙,保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在金代诗人王寂和清代诗人王德滋的诗作中对此都有明确记载。可见有关龙潭传说已有千年,传自久远,闻于四方。
大龙瀑(标示牌)
瀑布位于景区中心地带,落差123米,为辽宁省内目前落差最大的高山瀑布。盛水期时高山流水倾泻而下,挂于前川,如神龙吐浆,似银链飞舞。瀑布正面遥对山峰玉皇顶,山势突兀,圆浑隽秀,犹如巨佛趺坐山中。大龙瀑与玉皇顶之间谷地为龙福校场,据传唐王东征时看中此处风水,辟为临时演兵场。如今已成为游人祈福纳祥的圣地。
拦马墙(标示牌)
相传唐王征东时大将薛礼曾屯兵龙潭沟,并垒石横亘于沟谷,以圈养军马,俗称“拦马墙”。历千百年沧海桑田变迁,昔日的石墙仅留下些许遗迹。
好汉石(标示牌)
自古以来,进山劳动的男子汉,常会躺在此石上休憩。常在此石上休息的人,往往也是勤劳而又进山次数多的人,被人们视为“好汉”,此石也被称作“好汉石”。
唐王洞(石碑)
大唐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其部将薛仁贵大战龙潭山,击败高句丽。相传太宗曾藏身此洞,指挥战事,并在战后赋《辽东山夜临秋》一诗,流传千古。
其诗曰: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王德滋诗碑
清末岫岩州才子、诗人王德滋咏龙潭沟古风诗:
瀑布奔流泻怪石,潭水澄清终日碧。
人言有龙能深藏,我道此龙被谴谪。
胡不乘云上九天,何为蟠泥藏千尺。
沟水东与潭水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大则涵天地,小则吞日月。
尺泽之鲵敢自雄,人间惊走几叶公。
至今潭名终不没,游人呼作蛟龙窟。
速忽里山(造势石碑)
金明昌二年(1191),金代文学家、东京咸平等路提刑史王寂巡按各部时来至龙潭山,从当地民众口中得知此山名为“速忽鲁山”。“速忽鲁”,为女真语“尖仞”之意。其后王寂在其《鸭江行部志》一书中不仅对此有明确记载,而且还记述了在龙潭湾的其它一些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