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墩台山烽火台

东方晴3年前 (2022-03-12)文化古迹251

墩台山烽火台位于鲅鱼圈区海星街道办事处海星社区,坐落在鲅鱼圈区墩台山上,山脚下是繁忙的营口新港,西望渤海。

该台为四方体,上窄下宽,高12.85米,底边长14米,上边长11.4米。由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台基、青砖台身、垛口和瞭望铺房组成,每面各有两个形制一样的水流。实心台以沙石土夯筑,当年用绳梯上下,是明代修筑的烽火台遗址。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损坏。2000年鲅鱼圈区政府集资修缮,恢复了原貌。我市烽火台达174座。

烽火台作为一种军事设施使用了很长时间,早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应用到战争中,近代随着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而逐渐退出了战争序列。烽火台多建在独立的高山上,四周视野开阔,利于传递军事情报。有圆形、方形、梯形和圆锥形等不同形态。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各不相同,有石筑、砖筑、砖石筑和夯土等几种。

烽火台多数因山势而建于高埠之上,距离不等,有三十里置一墩,有十里五里置一墩,还有二、三里一烽。台上筑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装备,如柴草、硝磺等,台下还有兵卒居住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

据有关资料介绍,烽火台的分布情况主要有五种。一种是建在长城外侧逐渐向远方延伸的烽火台;第二种是建在内侧向王朝京师方向延伸的烽火台;第三种是与相邻的郡县关隘相联系的烽火台;第四种是建在长城两侧紧挨长城的烽火台;最后一种是建在长城上。明朝把建在长城里侧的烽火台又称为腹里接火台,把建在长城城墙上的烽火台又叫做边墩。

烽火台的使用各朝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以报军情。瞭守于台的士卒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有燧长一人,主持日常瞭望事务,余者按更次排班瞭望;有的还设炊事员。报警的方式方法,主要依据敌情而定。《武经总要》记唐代的制度“凡贼入境,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又有烟尘,欲知南入,放烽两炬。若余寇贼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蕃骑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若寇贼三千骑以上,亦放烽三炬。若蕃贼千人以上不知数,亦放烽四炬。若余贼一万以上亦放四炬。若放烽一炬者。至所管州县止。两炬以上者,并至京。原放烟火处州、县、镇,即录状驰驿奏闻。若依次放炬京城迄回,放烽一炬报平安。凡放烽告贼者,之后三天,报平安者两应两灭。”明代的烽火台使用方法大体相同,但也有改进,除了放烽放烟之外,还增加鸣炮;点火、燃烟,还增加了硫磺和硝石。明成化年间规定:边墩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有火又有炮声,便军情传递更快、更准确。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墩台山烽火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18日,鲅鱼圈区政府集资修缮。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2014]27号)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发[1990]38号)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即以烽火台为中心,周围30米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延70米为Ⅴ类建设控制地带。


相关文章

营口辽河老街

营口辽河老街位于辽河大街西段,全长1.3公里,整个街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先后有英、法、美、俄、日等11...

营口石棚峪石棚

石棚峪石棚坐落在大石桥市官屯镇石棚峪村南石棚山上,是新石器时代所建,为“巨石”文化遗迹。石棚脚下的小山丘如今已整修成平地。该石棚呈东西向,它的上盖、侧壁及后壁均为花岗岩大石板,在其北壁外檐盖石下,曾发...

营口清真西寺

营口清真西寺位于西市区胜利街道办事处平安社区平安街清真寺里12号,为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建筑整体坐西向东,东面为正门门房,西为礼拜大殿,再西为望月楼,南为沐浴室等建筑,北面为殡仪室。该寺始建于清同治五年...

营口三江会馆

三江会馆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前进社区,坐落于钟鼓楼东的鼓楼办事处院内,与福建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合称盖州四大会馆,因其建有天后宫,又称海神庙。三江会馆是江浙客商组成的商业团体聚会议事的馆舍。三...

营口土城子遗址

土城子遗址位于老边区二道镇土城子村,处于一望无尽碧波粼粼的盐场盐滩区内,经发掘出土的瓷器、钱币证明,此城为辽金时期人类居住址,亦为当时海盐交易场所,沿用至元代,明初渐废。营口临海盛产盐,盐业生产自两汉...

营口望儿山风景旅游区

望儿山旅游区位于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镇望儿山村,是以母爱为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望儿山从平原拔地而起,孤峰陡立,山石嶙峋。暗红色的山石与周围碧绿的果园相映成趣,恰有碧海丹心的意境。明代青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