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道外历史文化区

东方晴3年前 (2022-05-19)文化古迹247

老道外历史文化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是哈尔滨近代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目前国内现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19世纪末,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中东铁路,并且将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驻地,当时的南岗区和道里区被划定为沙俄的附属地,成为俄国人的“国中国”,而道外区没有被划入沙俄的势力范围,于是,这里成了中国居民的聚居地。

随着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的“闯关东”移民者的到来,道外成了平民阶层生活、娱乐的天地,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商业店铺一应俱全,到20世纪初,这里的商铺达到1000余家,各种类型的传统老店争相云集,道外区已经成为商业中心。

20世纪20年代,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些民族工商业者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上也比较开放,他们为了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环境,就在道外区置地盖房,效仿道里、南岗的洋人,建造属于自己的小洋楼,在建筑风格上,他们既想用来自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来表达欢乐的气氛和炫耀财富的愿望,同时,又不愿舍弃民族尊严,于是,他们将巴洛克建筑中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和手法中,创造出了一种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从此,街区逐渐形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要了解中华巴洛克,首先要从巴洛克说起,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音译,原词的含义是不规则的珍珠,指奇形怪状之美,巴洛克建筑是兴起于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建筑风格,是欧洲公认的最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宏伟、夸张、装饰豪华,大多用于宫廷的范围内。

“中华巴洛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筑临街的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则表达了福、禄、寿、吉祥之意,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老道外历史文化区整体规划为“文化旅游商务特色街区”和“综合型时尚商业街区”两个文化主题片区,细化为“时尚休闲商务区”、“传统餐饮文化服务区”、“新文化创意产业区”、“商住文化体验区”四个特色功能区。四个特色功能区分别赋予不同主题,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内涵。其中,“文化旅游商务特色街区”复原“老道外”历史场景,规划构建“老道外商贾文化体验馆”、“老道外民间民俗艺术展示中心”、“书画艺术厅”、“老道外影视制作片场”、“仁和永遗迹”“老道外大戏台”、“宝昌源”、“辅合茶院”、“地域特色文化产品展区”、“院落式体验酒店”10个文化主题项目,充分展示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提升哈尔滨城市内涵,展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新亮点,成为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市会客厅。


相关文章

哈尔滨黛秀湖公园

    黛秀湖公园始建于2006年3月,竣工于2007年6月,原址是一片危房棚户区。东临健康路,西至省森林植物园,南接远大生态园,北连滨河公园,占地面积5公顷。  园内以自然挖掘的...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塔高...

哈尔滨呼兰区四望亭

四望亭位于西岗公园内东侧迎门100米处,是一座清末风格的园林亭子。占地面积为80平方米,通高10米。建筑特点为八角形,攒尖顶,两重檐、挑脊、翘角式。内外由16根圆柱支撑。在梁坊斗拱上均绘着精美的清式北...

哈尔滨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光芒街40号,是一座典型的俄罗斯式的木结构建筑。1981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延寿长寿山石林石海

长寿山石林石海是长寿山风景区主要景点,距延寿县城26千米。石林属中生代时期地质结构,生成于2亿年前印支期,后经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了单面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石林主峰海拔660米,主要有奇形树、骆驼...

哈尔滨靖宇公园

靖宇公园位于道外区靖宇二十道街,正门西向正对靖宇大街,占地面积52528平方米,始建于1917年,是哈尔滨最早建成的公园之一。靖宇公园原名“东四家子公园”。据史料记载,东四家子公园占地13垧,南北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