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清末藏书楼
清乾隆初年,在卜奎城西门外三里许,有一处高岗,右邻嫩江,左傍西泊,北临榆树参天,南面是平沙细草。在此起了普恩寺(今附属二医院处),每到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烧香供奉,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当时成为卜奎城的名胜之地。100多年后,黑龙江省第一所图书馆在此基地上建成,人们前来读书学习,谈古论诗的官僚、政客、文学及学者取代了烧香供奉的人。
黑龙江图书馆的前身是黑龙江发行所,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四月(1907年5月)。当时隶属黑龙江将军衙门学务处,馆舍设在垦务局东厢房。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黑龙江巡抚程德全(1860-1930)离任,他将个人收藏的《黑龙江乡土志》等77部古籍图书一并捐赠给了黑龙江发行所。接任黑龙江巡抚的周树模(1860-1926)向清政府奏呈建修图书馆折获准。于是周树模拨下专款,并派人赴北京、上海等地采购古籍图书,一次性采购图书2万册,并于宣统元年(1909)在普恩斯基址上建起了黑龙江图书馆,当时也称藏书楼,隶属黑龙江省提学司,工作人员有4人。图书馆为二层小楼,馆内设有图书检发室、图书阅览和藏书室。在当时,这座图书馆可算是规模宏大,从外到内的设计可谓讲究,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举行重大活动也大多在此。具阎毓善记载:“藏书楼,…….四维缭以曲栏,中间大楼二层,其壮丽,收藏经史子集共二百余种,计十余万卷,庋以玻璃架,部列图籍、古香馥郁。……..藏书楼左右有接待室,阅书室多间,亦甚雅洁。楼后大厅五间,铺陈甚备,官僚之宴,多集于此。”
宣统二年(1910年),周树模离任,他把自藏的7部古籍图书捐赠给了图书馆。1912年,图书馆改名为黑龙江省立图书馆。1920年,由黑龙江将教育厅管理,当时,因经费短缺,被迫关闭,藏书楼改为师范学校校舍。直到1925年,图书馆才出现了转机,又一次向公众开放,带来这次转机的黑龙江督军吴俊升(1863-1928)。1925年,吴俊升资助2万元,暂借10余间房,使图书馆重新开馆,并以他的字“兴权”为图书命名为“兴权图书馆”。于明浚为馆长,恢复了原来的馆名。
1930年11月,由得籍工程师马克斯设计的新藏书馆,在龙沙公园望江楼南侧建成,取名为黑龙江省图书馆。此时,馆藏中文新书已达万余册,古籍图书4万多册。从1931年齐齐哈尔沦陷至20世纪60年代新图书馆几次更名。1954年,改名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1983年,位于劳卫路北端、龙沙公园4号门东侧的市图书馆舍竣工启用。龙沙公园内的原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改为古籍特藏部。1999年,古籍特藏部定名为万卷阁。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已收藏古今中外各类图书、文献达110多万册,其中古籍11.4万多册。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是老卜奎历史,文化从远古到现代、从荒凉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的见证,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