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鸿庆寺石窟
鸿庆寺石窟位于石佛村。石窟背依白鹿山,南临涧河水,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唐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巡幸该寺,改名为“鸿庆寺”。历经沿革,寺院建筑已不复存在。尚存洞窟5个,有佛龛46个,大小造像120余尊,浮雕佛传故事4幅。在河南省其规模仅次于龙门、巩县石窟。196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布局紧凑、规制严整、窟内浮雕技法娴熟,是中原地区中小型石窟的典范。其中的“降魔变”浮雕是国内发现同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罗哲文等许多国家文物专家对石窟给予高度评价,赞誉其是“中州文明、华夏之光,石刻精华、文物珍宝”。2000年,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