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支亭寺

东方晴3年前 (2023-01-03)文化古迹278

  支亭寺,位于扶沟县城西南,占地43亩,建筑面积1655平方米,共有房屋100余间。建于北齐年间、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雄伟华丽、气势壮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千年古刹。原名芝庭寺、紫亭寺、芝亭寺, 清嘉庆年间,定名支亭寺,沿用至今。支亭寺景区主要由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支亭寺国槐、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佛祖殿等几部分组成。整体建筑金壁辉煌,脊列龙凤,檐卧走兽,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规模雄伟壮观。寺内近200尊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千年古刹支亭寺位于扶沟县西南柴岗乡寺前和寺后村中间,坐落在南北走向、高出地面5米左右呈龟形状的土岗上。古刹规模雄伟,建筑华丽,气势壮观。寺山门前的一棵千年古槐,给古刹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外衣。

  古刹内设有佛祖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帝始天尊殿、地藏殿及东西殿庑60多间,总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是遗留寺院中建筑华丽、殿宇齐全、佛道合一的一个奇葩。

  古刹支亭寺始建于大齐武平年间(公元550-581),是在张志伯祠全神庙的旧址上修建起来。张志伯,西汉人,名释之,字志伯,高祖时任大夫之职,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因弹劾吕戚吕产,被吕后罢官贬于鄢扶,定居在龟形的土丘上重建家园,院中种植奇花异草,花香四溢,并建小亭一座,名芝庭,龟的头部植槐树一棵,其意"植槐定宝地"。

  汉文帝时,鄢扶洪水横流,成为泽国,民不聊生。张志伯为治水患,发展农商,不顾年高体衰,带领黎庶挖沟排水,不幸舟翻落水,民众连夜寻找,只到第二早上,洪水退去,才在十多里以外的土岗上发现张志伯的遗体,后人为纪念他,把发现他遗体的土岗取名露尸台,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路寺台(路寺台村的来历)。其二子与百姓继续治水,终退洪水。汉文帝被张志伯贬后的惊人事迹所感动,为其平反昭雪,并晋升三级,以相国礼葬于寺西岗上(公元1970年这一大型汉墓被毁),其住宅改为志伯祠,子加官进爵,(后人为纪念张志伯的俩个孩子,把当时疏导好的两条河沟,取名大郎沟和二郎沟,慢慢演变成大狼沟和二狼沟,二狼沟在现在鄢陵县境内,后断流废弃,现已不见其踪,而大狼沟还在发挥着扶沟西南部人民旱涝保收的作用)(大狼沟的来历)。

  东汉中期,志伯祠被改为全神庙,供奉天地全神。北齐武平年间,佛教兴盛,文宣帝命国子监博士张思伯到此组织建寺工作,庙宇成为佛道合一的寺院,并定为紫亭寺。之后几度颓圮,数度修葺。至明正德年间,先后建竣天王殿、菩萨殿、大佛殿殿庑20多间,香火更加兴旺,僧侣多达五六十人,此寺成为佛教文化重要发展地。清嘉庆年间,因芝亭寺犯忌讳,把芝亭寺改为支亭寺,沿用至今。1986年,支亭寺遗址被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农历四月古庙会,方圆数千里的善家斋公、游人商贾云集此地,寻奇探宝、烧香拜佛、经营贸易,日达数万人。寺内乐声入耳,经声不断,钟声远扬,香火极盛,驰名安徽、湖北、江苏等地,游人更是络绎不绝,一年多于一年。

  古刹支亭寺山门前,有一棵高10米,树干围4.3米,长势旺盛、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槐。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8年,西汉文帝初期,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大夫张志伯,因弹劾吕戚被吕太后贬到鄢扶定居,此树是张志伯亲手所栽,至今已2000多年。

  支亭寺有个亘古不变的传统:就是每年的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五唱三天戏,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骑着大车小车前来观看,与此同时还会到庙里求福祈祷,以求好运。


相关文章

鹿邑老君台

老君台,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为纪念老子而修建。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

项城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碑刻

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碑刻现藏于市博物馆,是项城市博物馆重要文物之一。该碑是清末南阳镇守使田作霖(项城田老家人)利用岳飞手书墨本诸葛亮《出师表》双钩刻石制碑。该碑刻共22块刻石组成,此外还有一对联刻...

太康大崔堌堆遗址

    大崔堌遗址位于太康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大崔庄村西100米处,面积约4500平方米。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项城华佗寺

华佗寺位于郑郭镇东南8公里处。华佗寺是郑郭镇以东几十里的群众,自发为纪念三国神医华佗所建的寺庙。寺庙占地48亩,前后三院,早已不存。现在旧址上建庙房三间,占地200平方米,周围植树,绿树成荫。平时前来...

太康槐寺遗址

    槐寺遗址位于太康县城东南22公里的符草楼乡槐寺村内。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槐寺遗址是一处高地,南北长152米,东西宽146米,面积约22200平方...

周口太康黉学

黉学又称文庙,坐落在县城内北大街路西,黉学街路北,坐北向南,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崇祯15年(1642年)毁于兵燹,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建。康熙六年(1667年),民国23年(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