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六门堤遗址

东方晴3年前 (2023-01-05)文化古迹201

     六门堤,位于市区西北隅,是汉代穰县湍河截流工程。也是召信臣兴建的数十处工程中最著名的一处,现存遗址有岔股路村北渠首和通往韩凹村北的槽渠一段。

    据《汉书•召信臣传》、《水经•湍水注》、《邓州陂堰志》等记载,西汉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断湍水,立石碣,开三门,提水位,灌良田。”最长的渠道系由闸门渠首向东修干渠,经穰县城向东北,再折向东南进入新野,全长二百里。沿干渠筑陂、堰29处,受益面积三万顷。元始五年(公元5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堰(水经湍水注作六门堤),灌溉穰、新野、朝阳三县土地五千余顷。西汉末年,六门堤系统失修。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2年),南阳太守杜诗修复六门堤,并加以扩展,将陂堰增至31处,受益面积四万顷。汉末毁废。西晋咸宁年间(275—279年),镇南大将军杜预驻节南阳,太康三年(282年)“复更开广得加于民(六门侧犹有六门碑,乃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太康五年立)”。“修召信臣遗迹,引湍澈诸水灌田”,修复六门堤,并延伸到襄阳,陂堰增至四十四处。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三百余年战乱,水利失修。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沈亮任南阳太守期间,曾修复古代水利工程,但缺乏详载。北宋真宋时邓州知州谢绛按召信臣六门陂故址组织兴修,复壅湍水注钳卢陂溉田,兼障湍水泛滥之害。部分恢复六门陂灌溉系统,受益面积三万顷。北宋末年再次废弃。明洪武初年,邓州知州孔显始稍加疏导,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六门陂系统恢复到31陂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州王道升再次组织修复,发展到38陂14堰。崇祯(1682—1644年)以后又失修荒废。

    六门陂系统“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刁河)”。诸陂蓄水,相互补充,形成排水、蓄水、灌溉相结合的水利体系。类似这种“长藤结瓜”的独特的水利形式,标志着西汉时期南阳郡水利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文章

邓州西清真寺

西清真寺座落在市区团结西路(小西关)南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间),1957年由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

西峡老界岭世界地质公园

   老界岭位于河南省西峡县太平镇,南阳与洛阳交汇处,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由国家5A级景区老界岭和四星级老界岭避暑山庄组成。是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河南省十佳魅力景区。距县城...

内乡法云寺塔

法云寺塔位于内乡县马山口镇三岔河村,圣垛山南麓山腰之坳地。塔为七层八角凌锥状,青砖砌筑,据塔底壁镶的碑文记载,此塔始建于明代,塔旁有一碑刻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一月重修。塔基周长18.4米...

邓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邓州市区原机械厂院内,始建于唐,现存明代建筑藏经阁3间,硬山砖木结构。...

邓州内外城

邓州内外城:指邓州内城、外城城墙及城河遗迹。内城已全毁,存城河,外城现残存城墙近2000米。...

淅川香严寺

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香严寺位于淅川县仓房镇白崖山中,始建于唐代,与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河南四大名寺,距今1300多年,香严寺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