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闽王庙
闽王庙,又名龙王庙、三龙祠,始建于五代时期,是后人为纪念闽王王审知而建,庙宇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庙二进一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抬梁式歇山顶木石结构、中留天井,两侧廊道设配殿,前通进厅,规模较大,其梁架斗拱造型雅致,古博大方,屋顶飞檐翘角,龙飞凤舞,金碧辉煌,殿中有石雕楹联十五对,名人题匾多方富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寺庙建筑风格,荟萃着民族艺术精华,后毁于战火。
相传他少年时喜爱读书,甚有抱负,19岁随兄投奔起义军到福建,用为都监,其兄病卒后,继兄为威武军节度使,因其平时喜骑白马,因此,军士们美称其“白马三郎 ”。在治闽期间,他以保境息民为首策,提倡节俭,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处理边民动乱,力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于仁义。唐亡,后梁太祖于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当时各地群雄纷纷割据称王,部下劝他立闽国称帝,但他力排众议:“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