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沁河谷栈道
沁河谷栈道亦名太行山沁河谷曹魏军事栈道,位于济源市和山西省阳城县境内的沁河谷右岸,全长约90公里,是三国曹魏时期洛阳通向上党(今山西长治市高平县)的军事栈道。
济源市境内古栈道南端起自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紫柏滩,隐现于丛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间,长达36公里。根据栈道遗址分布情况可分为六个区:其中马鞍山区,栈道遗迹长223.1米,有壁孔73眼。壁孔西有石龛造像一尊,面目不清,衣着宽袖长袍,疑为栈道营造的最高指挥者司马懿造像;司马懿藏兵洞区有大石洞一座,洞口高80米,宽95米,深170米,为栈道上行者中途寄宿与炊食的邸洞和滩区。栈道 143米,壁孔62眼,分两层,壁孔间距在2.5—3.3米之间,上层栈道壁孔应为桥阁柱孔,呈圆形,直径13厘米,深30厘米;石门区是在两峰间开凿了一条隧道,长5.1米,宽1.75米,凿壁如削。北壁有一方石门铭,刻汉隶: “建元正始五年十月五日,曲阳吴某督将师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行道,作偏桥阁,凿开石门一所”等字样。铭文笔力遒劲,有汉隶遗风。
沁河谷栈道是三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开凿的洛阳至上党军用粮道工程。铭文记载的开凿石门时间与《三国志.魏书》所载的正始二年司马懿采纳邓艾建议,大积军粮,又通漕运之道,准备用兵吴国的史实相吻合。1983年公布为河南考古重大新发现,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交通等历史的珍贵资料。1986年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