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北齐长城
北齐长城是济源境内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北史·文宣帝纪》:北齐河清二年三月,齐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九》:齐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为北齐、北周,济源属于北齐。北齐辖境相当今山东、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北齐立国之时,西有北周的虎视眈眈,北有突厥、柔然、契丹等的侵扰,形势严峻。为了加强对周边国家及游牧民族的防御,北齐曾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筑过长城,其规模在秦朝之后、明代以前这段时期里,堪称第一。济源正好处在北齐和北周的国界之上,轵关(今封门口)以东属于北齐,王屋以西属于北周。这里是北齐和北周的军事分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济源长城的修建方式,《济源县志》记载:“长城:在轵关南,秦岭横亘,俯涧摩苍,颇称天险。诚因山作壁,补其罅漏,联属而南,直抵黄河,约长百里。史称:齐河清二年,诏斛律光率步骑二万,于轵关南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即此。今遗址尚存。”《怀庆府志》记载:“长城,在轵关南。按:诚因山作壁,秦岭横亘,补其罅漏,联属而南,直抵黄河,约长百里,洵天险也。史称:齐河清二年,诏斛律光率步骑二万,于轵关南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即此。”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长城位于轵关(今封门口)之南山岭上,“因山作壁”,就是将高耸的山岭作为城墙,只是在山岭的低洼处用砖石垒砌,“补其罅漏,”连缀而南,直达黄河岸边。此外,还在长城沿线设置十三个哨所,用于警卫。
位于济源西北的勋掌村,是斛律光当年率两万人修筑的勋掌城的所在,可能正是由于当年这里人口集聚,直到今天,勋掌村还是济源市人口第一大村。
长城的修造者斛律光(515~572),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斛律光是《敕勒歌》的演唱者斛律金的儿子,父子二人是北齐名臣,对皇家忠心耿耿。斛律光初任都督,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在北齐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十二月,周军围攻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断齐军粮道。武平元年(570年)正月,他率步骑三万破宜阳周军,再通粮运;周军复攻,他领军迎战,又获胜利,俘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等。二年,率众于平陇(今山西稷山西)等地筑垒,迎战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孝宽所率步骑万人,获大胜,俘斩千计。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三年,北齐后主高纬听信谗言,将其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