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北齐长城

东方晴3年前 (2023-02-03)文化古迹2545

北齐长城是济源境内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北史·文宣帝纪》:北齐河清二年三月,齐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九》:齐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为北齐、北周,济源属于北齐。北齐辖境相当今山东、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北齐立国之时,西有北周的虎视眈眈,北有突厥、柔然、契丹等的侵扰,形势严峻。为了加强对周边国家及游牧民族的防御,北齐曾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筑过长城,其规模在秦朝之后、明代以前这段时期里,堪称第一。济源正好处在北齐和北周的国界之上,轵关(今封门口)以东属于北齐,王屋以西属于北周。这里是北齐和北周的军事分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济源长城的修建方式,《济源县志》记载:“长城:在轵关南,秦岭横亘,俯涧摩苍,颇称天险。诚因山作壁,补其罅漏,联属而南,直抵黄河,约长百里。史称:齐河清二年,诏斛律光率步骑二万,于轵关南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即此。今遗址尚存。”《怀庆府志》记载:“长城,在轵关南。按:诚因山作壁,秦岭横亘,补其罅漏,联属而南,直抵黄河,约长百里,洵天险也。史称:齐河清二年,诏斛律光率步骑二万,于轵关南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即此。”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长城位于轵关(今封门口)之南山岭上,“因山作壁”,就是将高耸的山岭作为城墙,只是在山岭的低洼处用砖石垒砌,“补其罅漏,”连缀而南,直达黄河岸边。此外,还在长城沿线设置十三个哨所,用于警卫。

位于济源西北的勋掌村,是斛律光当年率两万人修筑的勋掌城的所在,可能正是由于当年这里人口集聚,直到今天,勋掌村还是济源市人口第一大村。

长城的修造者斛律光(515~572),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斛律光是《敕勒歌》的演唱者斛律金的儿子,父子二人是北齐名臣,对皇家忠心耿耿。斛律光初任都督,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在北齐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十二月,周军围攻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断齐军粮道。武平元年(570年)正月,他率步骑三万破宜阳周军,再通粮运;周军复攻,他领军迎战,又获胜利,俘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等。二年,率众于平陇(今山西稷山西)等地筑垒,迎战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孝宽所率步骑万人,获大胜,俘斩千计。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三年,北齐后主高纬听信谗言,将其诱杀。

相关文章

济源轵国故城

  轵国故城,是济源历史上继夏都原城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文明标志。  轵国故城位于轵城镇东、西轵城村一带。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地。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始筑城。战国时期,轵曾一度为韩都。周显王十年,魏...

济源小沟背

  小沟背是华北地区最典型、最壮观的火山岩地貌。这里满沟的五彩石,大的如楼宇,小的如鸟卵,五色胶结之状真的就像“熔炼”的一样;鳌背顶横空出世,长2000米,厚400米,远望酷似一只巨大的无足神龟卧于峰...

济源栗树沟遗址

栗树沟遗址属仰韶文化遗存,位于济源市坡头镇栗树沟村北侧。该遗址地处高台地之上,四周为断崖,寺河、仙沟河(当地俗称东河、西河)从其两侧由北向南流过,高台高出两侧河面约20余米。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

济源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位于济源市西南部下冶镇境内,距市区约50公里,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中原四大避暑胜地。孤山峡、龙凤峡、八里峡群峰竞秀、山水交融,大河楼雄...

济源白沟遗址

白沟遗址是一处时代跨越仰韶中期到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位于大峪镇白沟村,南临黄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2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仰韶中期的文化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陶质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灰...

济源九里沟风景名胜区

九里沟风景名胜区位于济源市西北部思礼镇境内,距市区15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是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和王屋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原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和大学生美术写生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