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杨柳农家乐村
杨柳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距南京约四十公里)杨柳村地处外秦淮河平原,村庄依山傍水,北靠马场山,前临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杨柳村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村庄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为“堂”,各堂的名称是:翼圣堂、翼经堂、四本堂、树德堂、思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崇厚堂、序乐堂、居易堂、天乐堂、映雪堂、祖耀堂、文光堂。原来的宅院之间闾巷,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古时有“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说法,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
杨柳村分中杨柳、前杨柳和后杨柳三个自然村,按照时代顺序排列,中杨柳最早,大约建于明代早、中期;其次是前杨柳,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后杨柳则为清代咸丰以后所建。清咸丰年间,中杨柳村已毁于兵火,只有前杨柳村的36座宅院组成古建筑群得以保存。这一组古建筑群自明万历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历时二百余年。这里的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之为“堂”。各堂的名称是:翼圣堂、四本堂、树德堂、恩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思贻堂、敦本堂、崇厚堂、近思堂、敦裕堂、序乐堂、居易堂、天乐堂、映雪堂、祖耀堂、思齐堂、翼经堂、敦朴堂、慎德堂、省乐堂、铭馨堂、安裕堂、敦门堂、安乐堂、三槐堂、忠诚堂、圣德堂、光文堂,还有朱、刘、时、赵四个姓氏的宗祠及王氏住宅等。原来宅院之间闾巷相连,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杨柳村人说,“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 杨柳村的古建筑群,不少宅院己被拆毁,现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共37进,366间房屋,建筑面积11160平方米。这些古建筑物的门楼雕刻,一般保存完好。其中比较好的13个门楼的题额为:“旋马遗规”、“遵循韦训”、“出耕入读”、“居安由正”、“斯道常由”、“由斯直步”、“斯道坦然”、“缓步凝思”、“行仁履义”等,均为楷书砖雕,四周饰以人物、花卉等精美图案,富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这些雕刻砖石门楼,纹式精美,刻工细致,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才能。
在这里,触摸历史的脉络——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建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南京迄今为止保留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号称江宁“大宅门”。杨柳村明清建筑群,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建筑传统,并有所创造和发展。据记载,杨柳村最有名是各种砖雕和木雕,它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不像徽派建筑那么张扬,显得更内敛和书卷气
在这里,感受民俗的气息——江宁区民俗博物馆
杨柳村古民居群规划为江宁区民俗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集中展陈近年来向社会征集的农耕用具、老旧家庭生活用品、传统渔猎用具等民俗用品用具,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馆和湖熟板鸭、周岗红木、金箔技艺三个专题馆为主线,图文并茂的介绍江宁区43个区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概况和非遗保护成果。其中,三堂东路为非遗展示馆,分为金陵金箔、周岗红木、湖熟板鸭和非遗综合展示馆等,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时,都有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来现场展示,供游客现场体验。三堂中路以还原老宅特有风俗、历史传说和房屋本体结构及江宁民俗等为主。三堂西路目前开辟为知青展示馆,史料丰富,回忆不断。
在这里,体察江南的静谧——运粮河道
杨柳湖是古代的运粮河道,波光粼粼缠绕着村落,工程队已连通河道、修复三个古码头,开辟5.6公里“水游线路”,现已定制了画舫、摇撸。您可以一边观光美好风景,一边欣赏船娘的甜美歌声。
未来“水游线”将串起风景区内的所有景点,还计划布置数百盏秦淮灯彩。届时,您还可以在夜幕降临时乘画舫赏灯观景。
在这里,汲取自然的灵气——百亩花田
南理工的二月兰未免太过拥挤,杨柳湖的二月兰花开正盛,大可不必统统挤向南京理工大学,杨柳湖文化景区面积广阔、空气新鲜、古朴典雅,二月兰花开成片,而且这边还可以一并欣赏到油菜花海,是踏春出游赏花的好去处。
交通:
地铁一号线南京药科大学下地铁—乘30路公交车—杨柳湖
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距南京约四十公里)杨柳村地处外秦淮河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