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唐荆川纪念馆
唐荆川纪念馆位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巷西侧,是一座从明朝时期保留下来的历史古建,原为就是唐氏八宅之一的贞和堂。贞和堂原名保和堂,取"保合太和"之意,原有八进,今存五进,是唐氏八宅中保存最完整,规格最高,气势最恢弘的古建筑。现在开辟为唐荆川先生的纪念馆。
说起常州唐氏,当追溯到宋朝末年唐荆川的六世祖唐华甫,为避兵乱从高邮(今江苏扬州)来到常州定居,其后唐氏在常州逐步发展,成为了诗礼传家,科举入仕的名门望族,到唐荆川时达到了家族的鼎盛期。
纵观唐荆川的一生,15岁学有所成,23岁高中会元,本应仕途平顺,前程远大,但由于清廉直谏,屡遭贬黜,虽四次入朝为官,但前后有二十多年时间赋闲在家,闭门读书,却也因此成就了他在明代文学界、思想界不可磨灭的地位。52岁时临危受命,抗倭报国,54岁积劳成疾,仙逝离去。
唐荆川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拥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逝世后,葬于家乡,墓地位于今天清潭西路的荆川公园内。
唐荆川在数次退出仕途后,用大量时间研究山川地志、兵法战阵之学,以期救世之用。这使得他在出山之后充分展示了其军事上的卓越素养,使他成为了一位精于实战的抗倭英雄。他编撰的《武编》涵盖俞大猷的阵法、戚继光的鸳鸯阵法,还有我国最早关于水雷使用的文献记录,成为有明一代继王阳明后又一文臣而善用兵的范例。
唐荆川传承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勇于任事的经世精神。这股精神不仅体现在明末东林党人以及清代常州学派等江南士大夫身上,更在当代常州人的身上不断地延续提升,成就了常州务实勤勉,经世致用的人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