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下古寺(含上古寺)
崇州下古寺始建于唐代咸通甲申(864年),名常乐寺。宋代名翠围院。明蜀献王朱由椿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奏请敕赐“光严禅院”名,并赐一批文物。明末毁于兵燹,清初开始修复,康熙题写寺名,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成殿落成。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五观堂一院。宣统元年(1909年)弥勒殿修复。因寺历一千多年,群众呼为古寺,寺分上、下,故又有上、下寺之称。上寺及下寺部分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改革开放后,恢复下寺观音殿,韦陀殿及上寺燃灯殿。下古寺主体建筑坐南朝北,中轴线上有弥勒殿、观音殿、韦陀殿、大雄殿及报本堂、客堂。纵向布局,层层递进,层层增高。上寺殿宇基础俨然,各级踏道由下而上,完好无损。中轴一线及左右侧院柱础星罗棋布,残柱尚存。右侧遗基后有唐代善思和尚骨塔,明代悟空禅师肉身塔等。
地址: 崇州市街子镇
年代: 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