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秦腔男旦何振中
何振中(1908——1976)民国时期著名秦腔旦角。陕西省长安县人。被称为“秦腔四大名旦之一”。
1921年他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入“榛苓社”学戏。习小旦、正旦、武旦。由于刻苦勤不,老师曾监堂,王果、张海中、师兄惠济民、何智民等都乐意为他传授技艺。所以入班在个月就能登台演出小戏。1925年毕业后仍在本班演出。常演剧目有《游西湖》《王典坡》《女丈夫》《红叶诗》等。当时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蔽,“榛苓社”无法继续维持,经李逸生介绍,参加“三意社”。在李先生指点下,排演《玉堂春》《家庭痛史》等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艺术上,也有了长进,成为三意社的台柱演员,红极一时。民国二十二(1933)年前后,曾在甘肃、宁夏一带演出,大受当地观众欢迎。后来,因受到反动军阀压迫,在兰州待不下去,被迫回陕。思想苦闷,一度意想去华山出家。却又割舍不下对秦腔艺的酷爱。随在关中名县搭班演出。每想起大丁北各地观众对他爱戴,不能死心,于是怀着“振兴”的心情,重返兰州,他办起“振兴社”。邀请了高符中、耿善民、晋福长等一批名流,在兰州献艺,轰动了兰州山城。不料又因国民党军队的捣乱,班社无法存在,只好解散回陕。1945年他又与上海来西安的舞台美术家陶渠联手,将电光布景带去兰州。在兰州*生获得很大影响。开了西部班社布景演出的新风。1947年回西安定居,参加了西安“尚友社”。从此结束了他多的在西北奔波浮沈的生涯。
1949年,西安解放,何振中怀着兴奋心情积极参加戏曲工作。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3年朝鲜慰问志愿军,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获演员一等奖。此后,又积极参加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同时积极演出他的拿手好戏《玉虎队》《在娘教子》《赶坡》《抱火斗》《黄河阵》《对银杯》《王共坡》(前后本)《游西湖》等,一本比一本精彩。他通过舞台演出,为塑造了众我的妇女艺术形象,《白蛇传》的白素珍,《三娘教子》的王*娥,《王典坡》的王宝钏,《洪河陈》的琼霄,《玉堂春》的苏三,《游西湖》的李慧娘等,竹光彩照人。他的唱腔高元姜婉,清亮悦耳。他的表演刚劲。泼辣、深沉细腻。最善于表现有首悲苦命运且又有反抗斗争精神的人物形象。1962年在老艺人会演中,他与刘毓中联合演出的《走雪》,与苏牖民联合演出的《放裴》。珠联璧合,精彩绝伦。他的“吹火”绝技令观众赞不绝口。五十年代青年演员马兰鱼、张咏华、张燕的吹火技巧都曾受到他的传授。何振中一生好学不倦,不断总结自己艺术实践的经验,而且乐于帮助青年晚辈,多次在省剧协举办的讲座上为青年演员传授心行,著有《戏曲表演艺术探索》《何振中旦角表演艺术》等论文和专著。
何振中作为一名酷爱秦腔艺术,有声向有抱负的老艺人,在旧社会拼博挣扎了几十年,全国解放以后,充满了喜悦心情。业务上尽心尽力,政治上积极进取。曾被选为西安市人大代表,尚友社副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