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戏曲 > 正文内容

清光绪年间著名秦腔旦角演员陈雨农

东方晴5年前 (2020-10-29)戏曲467

    陈雨农(1880——1942)清光绪年间秦腔著名旦角演员。名嘉训,号雨农,乳名德儿。西安市人。幼时就读私塾,贫辍学转而学设。因酷爱戏曲,背着家人私自到临潼入“华清班”学艺。工花旦、青衣。成名后,联合李云亭,张寿全、聂金铭、李鸿斌、屈景益、王果儿、郭长秀、白菜心等当时名角,组织“王庆班”,自任班长。陈雨家演戏唱腔圆润,托腔平稳。表演讲究分寸。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很重视研究角色,分析剧情,讲究人物创造。不拘陈规,时有创新。所以深受观众欢迎,成为光、宣年间“关中第一名旦”。光绪、宣统间关中民谣有:“快走别歇,去看德儿的《走雪》,”“快跑快跑,去看德儿的《皇姑打朝》”!可见他在观众中的深刻影响。书局印他拿手戏剧本,都要印他的名字,为《德娃走雪》之类,就能广泛销路。

    光绪年间,当陈雨农还临潼学戏、演戏的时候,与当时在临潼教书的孙仁玉先生就有交往。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孙仁玉与李桐轩发启组织易俗社时,邀请陈雨农加盟,陈慨然应允,并毅然解散自己的“玉成班”,放弃丰厚的经济收入,携带价值数百金的全副戏箱,无偿捐赠易俗社,与诸先生携手创业。在易俗社他担任教练长(相当总导演),每月只拿微薄的24元工薪。全身心地为这一新型戏曲革命团体贡献力量。他执教的学生极多,后来都成为西北多地剧团的骨干。其中刘箴俗、刘迪民、刘毓中、马平民、沈和中、王天民等还成为群众以公的秦腔大师。他亲自导演的新创作剧目,大小约三百余本。对秦腔的唱腔、表演、服装、化妆都有较大的革新和发展。有人把他对秦腔改革的贡献,比作京剧的王瑶卿。


相关文章

秦腔须生名家贠宗翰

贠宗翰,一级演员。工须生。先后在《打镇台》、《赵氏孤儿》、《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血泪仇》等剧目中塑造了形神兼备的大批舞台艺术形象。其中,《打镇台》获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优秀演员奖,19...

秦腔剧目祥林嫂简介

《祥林嫂》剧情介绍: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逼其改嫁以为次子娶媳并应付债主的追讨,祥林嫂不从而逃,留在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帮工。不料没多久就被债主一帮人抢到山里,卖给猎户贺老六为妻。几年后,贺老六患伤寒而死,...

秦腔传统剧斩秦英简介

《斩秦英》:又名《乾坤带》、《女绑子》、《金水桥》、《秦英钓鱼》,秦腔传统剧。剧情介绍:唐太宗时,驸马秦怀玉领兵出征。其子秦英在金水桥钓鱼,詹妃之父詹太师率众过桥,鸣锣开道之声惊散了水中鲤鱼。秦英钓鱼...

秦腔剧目演火棍简介

    《演火棍》又名《杨排风》,《打焦赞》,《打韩昌》。有与《打孟良》连演者。孟良偕杨排风辞别佘太君,飞马偕至三关。焦赞亦轻视之,孟唆使杨与焦比棍,排风又棍打焦赞。杨延昭点将,令...

秦腔剧目帝王珠简介

剧情简介: 《帝王珠》又名《铁笼山》也称《元朝乱》是南路秦腔(汉调桄桄)流传很久的大剧本。描述了元英宗在世时宫廷以内的纠纷和冲突,元英宗因年老多病欲传为二太子倚留,而又违杜太后权势,故命文武大臣商议立...

集义社创始人刘光华

刘光华(1901—1981)蓝田县关帝村人,集义社(尚友社)主要创始人,著名戏剧活动家,教育家,表演艺术家(1901年10月10日至1981年10月28日)。1915年于“长庆班”(后改名为“三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