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戏曲 > 正文内容

清光绪年间秦腔著名须生李云亭

东方晴5年前 (2020-10-29)戏曲395

    李云亭(1872—1921)清光绪年间秦腔著名须生。陕西户县秦渡镇人,乳名修德子。幼年入西安东关“中和班”学艺,后加入“德胜班”,成为该班须生台柱,人称“十八红”。因脸上有几颗麻子,又称“麻子红”。李云亭扮相端庄,百如冠玉,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无海纱帽、道袍,盔甲红脸。唱、做、念、打均能出类拔萃。尤其身架台步,气度轩昂,扮王则龙眉凤,扮官则气度不凡,深得其师润润子真传。《无影簪》之苏护,《美人图》之介子推,《法门寺》之赵廉,《老辕门》之吕蒙正及《漏床筠》《破宁国》,唱白做打,处处生色。反串《高三上坟》妙趣横生,形体传神。拿手戏《折出》《逃国》《杀*》《广宫图》《破宁国》《宁武关》《大报仇》《八件衣》《霍光回府》等独步剧坛,无人出其右。光绪末年入《玉成班》,与关中名旦陈雨农会作,更是珠联璧合,相得盖影。二人所演之《走雪》《周文送女》《傅杨争亲》《进宫背舌》《周仁顺府》等达到至化境界,是公认的秦腔艺术珍品。在表演技巧方面,他在《折出》等戏中所用的“踏在缍”“蹲三子”“抖须”“唱场”“跌生”堪称绝活。《秦腔纪闻》评论他“四场通透,神妙惊人,扣律传声,落月停云。”民国元年应易德社聘请,任该社教练,为第一期学生排导《将相和》《开园图》《卜式传》《崖山泪》《争座战》《马嵬驿》《蒙恬折出》以及外题材戏《泗林湖》《巴里西烧瓷》等二十余本新*剧目。使杨启华、左醒民、田秦民、刘毓中、闫根国等深受教诲。民国四年(1915)入“榛苓社”任教,民国六年(1917)又受“长庆社”之聘,任演员兼教练。民国十年因病去世。可惜一代天才未能永年。进仅四十九岁。

    李云亭是清末民初最富有盛名的秦腔须生表演艺术家,他全面继承了润润子的表演艺术和绝活儿,并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形神兼备、以神取胜的艺术境界。封至模对他的表演艺术有较高的评价,他说:“李云亭的戏曲表演法多宗润润子,但也有不少他个人的创造。如作戏的贴切细腻,缠绵爽朗,便更优于张派,还有愤慨时的抖须,只用三个指头拈着须桃,一捏一抖,不偏不倚,不紊不乱,即飞向肩后,真是好看。后来的须生多仿而效之。留传至今。还有心思不定、欲行而又止的脚踏三锤(即走前三步)忽而停止,又大方又飘逸又好看。《拆书》兄弟跪地午时眼巴巴我兄弟就要分散的喝场,向后一个跌坐,倘有不慎,便会将衣服坐破,但他早早的将宝剑插进后靠底下,在喝场时暗用宝剑将后靠肚往开一挑,遂即坐地,既轻便又好看,且不坐衣裳。诸如此类,在表演中找出多少窍门,难怪后辈都向他学习,实足为后世法。至嗓音亢爽,口头有劲,足下利落,身上好看,人渭其天生良才。一对俊眼,两道秀眉,通鼻梁、长脸膛,挂上须子特别起眼。无论靠把、官衣、道袍,箭衣,无论黑胡,白须,官员,平民,均著演之,称天才焉。”王绍猷在《秦腔记闻》一书中赞道:“四场通秀,神妙惊人;扣律传声,落月停云。”


相关文章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高登云

高登云(1921-2005),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原陕西省文史馆名誉馆员。九岁师从梁德旗、黄育生先生为师,专工文武小生。高登云先生从艺70余年,演出了《激友》、《打柴劝弟》、《杀狗劝妻》、《拷寇》、《...

秦腔下河东-兰玉修书唱词

秦腔《下河东》唱词第七场   兰玉修书            ...

秦腔庄子三探妻剧情介绍

秦腔《庄子三探妻》又名《大劈棺》、《阴阳扇》、《梦蝴蝶》、《庄子点化》、《庄周探妻》等,秦腔传统本戏。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清嘉庆古钟有铸目,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温玉堂口述秦腔抄录本。各路梆子戏有同目。须生...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阎更平

阎更平(1918-1982),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12岁入平凉平乐学社学艺,师承刘易平,工须生兼演老生。出科后先后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搭班演出,1955年参加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黑白不挡,文武皆能。在...

张云

张云(1920—1999),陕西洛川县人。1938年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演员、编导。曾担任西北戏曲实验学校校长,出席过全国首届文代会并被选为主席团委员。先后主演《回关东》、《那台刘》、《中国魂》...

秦腔剧目打柴劝弟简介

《打柴劝弟》又名《折桂斧》,秦腔传统戏。明,陕西蓝田樵夫陈勋,每日辛苦采樵供其弟读书。弟陈植不忍兄独受辛苦而欲辍学,兄再三规劝,勉励其安心学习,功成名就方可免除兄之辛苦。陈植深受感动,决心要把书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