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瞿塘峡
瞿塘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峡长8公里.瞿塘峡在长江三峡中最短、最窄,景色、气势最为雄奇壮观,文物胜迹最为丰富。瞿塘峡以它那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构成最完美的结合,使古今中外游人为之倾倒.清代诗人张问陶曾感叹:“峡雨濛濛竞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瞿塘天下雄,雄在山川。“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那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山峰,体现出庄重、博大、雄伟的气度,让人叹为观止。
瞿塘天下险,险在江水。“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那滚滚东来的江水.汇百川之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瞿塘峡奔涌而来。那波澜壮阔的情景,酷似数万热血船工在拼搏进击,号声震天,勇往直前。这山与水的自然结合,构成了长江三峡第一峡的无限壮美。真是不游瞿塘峡,不知三峡美。可以自豪地说,全长8公里的瞿塘峡,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块土地.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美丽的传说.游客如弃船上岸,涉足其问,仿佛进入了历史文明与山水画廊的宫殿之门。
夔门
“夔门天下雄”与“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并称原四川省四大名胜。在瞿塘峡口北岸有一山,因山石赭红,不生树木,似一巨人袒胸披甲屹立,故得名“赤甲山”。“赤甲山”又像一只红艳艳的仙桃,则又称之为“桃子山”。当晴空日丽时,山峰如红妆艳抹,分外妖烧。位于南岸的白盐山,为石灰岩构成,阳光映衬“仿佛盐堆万仞岗”。赤甲、白盐两山对峙.拔地而起,巍然屹立,恰似天造地设的一座镇江大门。夔门气势磅礴,雄伟险峻。陈毅元帅1959年冬重过三峡后曾赞叹。“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
摩崖石刻
瞿塘峡白盐山临江的石璧上,有一抹横延二百余米,上下数十米的大青石,石面光滑如削,上面镌刻着自宋以来的数十块摩崖,篆、隶、楷、行俱全,俨然一面挂满书法精品的厅壁。其中,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所书的《宋中兴圣德颂》,高4米、宽6.8米、共980字,字字笔锋稳健,丰腆自然。清国史馆誊录奉节人张伯翔手书“瞿唐”2字,笔力遭劲,于圆熟中见秀润。清夔州知府刘心源所书“夔门”,具有汉隶风韵,又含魏碑笔意.还有抗日名将冯玉祥“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的铮铮誓言。字体最大的要算国民党陆军上将孙元良撰文,其秘书杨开鹏书写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每个字高3.35米,宽3米,总面积234.1平方米。瞿塘摩崖,气势恢宏,与瞿塘雄伟的山川溶为一体。由于摩崖石刻在135水位线下,国家投入600多万元,将部分重要石刻迁到白盐山高处。
锁江铁柱
在瞿塘峡西口,草堂河与长江交汇处的礁石上,竖立着两根粗大的铁柱.高2.3米,直径0.4,基座高0.27米,柱身有五节宝顶,上部有纹饰,其中一铁柱下部残存“…大将军徐…”字样。据《五代史》记载: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张武在此作铁索,绝江流,立栅于两端,谓之锁峡。又据《宋史》说: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守关大将军徐宗武在这里立二铁柱,高六尺四寸,横拦江铁链七条,长二百七十七丈.用以锁断大江。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断江”、“锁江”的记载。锁江铁柱,又名“铁锁关”.自唐宋以来,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商税关,过往商船,不缴商税不得通过。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索横江,万舟断行。真可谓“瞿塘峡锁全川水”。
夔门古栈道位于瞿塘峡北岸的绝壁上。古栈道从白帝城下连通巫山青莲溪,全长65公里,这是艰险著称的夔巫大栈道。它是夔州知府汪鉴等人集资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九月动工,历时3年完成.瞿塘段内有4公里全是从峡江峭壁上开凿出来的石槽,远望如刀削,可通行当时夔州知府的八抬大轿。该栈道的建成,连接了巫山至奉节的陆上交通,成为当时贯通三峡的要津。后人在绝壁上刻下“天梯津隶”、“开辟奇功”8个大字,来纪念这一千古壮举。三峡工程蓄水到139米,古栈道已部分淹没。
风箱峡
在瞿塘峡北岸悬崖峭壁的缝隙里,停放着一只只形如“风箱”的木匣。人们传说是鲁班的风箱,故称这段峡为“风箱峡”。后经考证,所谓风箱,实为春秋战国时的以巴人悬棺,棺内发现有楚式青铜剑、巴人骨骼、陶器、纺轮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存于白帝城博物馆。
滟滪堆又名滟滪石。原是横亘在瞿塘峡口、白帝山下的一座世礁。长约30米,宽约20米,高约40米,逆江而立,横截半个航道。自古以来,撞沉了无数船只。1959年冬,整治川江航道。用20多吨炸药将滟滪石炸掉,从此,瞿塘峡口航帆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