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沙河市绿水池村
绿水池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被评为第四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被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庄历史:
绿水池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移民成村,村南有一水池,状若龙形,四周绿树辉映,四季碧波荡漾,流水潺潺,故而得名绿水池(当地传说:此地古为白龙居所,先民建庄求水,白龙显灵,龙躯碾压出一池绿水,水池状若龙貌,故名绿水池)。村内居民186户,598口人,绿水池村王姓家谱记载:村内一支王姓为王得才后裔,与王硇村王姓同宗,另一支王姓由邢台县小戈廖村迁居而来。
地理环境:
绿水池东南与王硇村山水相连,村庄坐落在东西狭长的山谷地带,南、西、北三面环山,植被覆盖率90%以上,东面傍河,村西南罗锅寨为最高峰,海拔1090米,山顶有玉皇庙,山周有面积1500亩的红叶岭,秋季漫山红遍。村西南山名“鬼子硇”,村西山名“板山”,村南山名“李家硇”,村北各山分别为“北硇”、“大寨”、“小寨”。
传统建筑:
绿水池村依山而居,建房就地取材,民居有300余座,八成以上为清代、民国建筑,保存完好,建筑样式别具特色,四合院居多,多院互通,且多为两层,起脊扣瓦式石楼2000余间,红石板罩顶式石楼300余间。传统宅院多为五裹三(即正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外墙多用红石块垒砌,中间垒砌青砖腰线,院内墙体多用青砖卧砌,白灰勾缝,门窗及室顶均为木架结构,窗棂造型多见正方形格或万字变体格。
绿水池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门楼,村内门楼保存完好、风格各异,门楼样式以出檐抱厦扣瓦者居多,门楣彩绘图案丰富,有“八仙过海”、“打渔杀家”、“刘备过江”、“西厢记”等人物故事,门楣雕刻栩栩如生,有福禄寿三星、竹梅菊、莲荷藕、喜鹊、凤凰、黄莺等各种造型,门宕造型别致多样,常见有长方体和鼓形两种,外侧两面雕刻花草或戏剧人物。
村内宅院街门内侧多置有木质“扇屏门”,两侧镶木柱,柱下为鼓形石墩,当地称“柱顶石”,扇屏门和柱顶石上镌刻有花鸟虫鱼和诗词歌赋,扇屏门只在婚丧嫁娶时打开,使花轿或寿材从门内通过。多数宅院门前砌有三、五、七层石阶,习俗约定石阶必为单数,其中王庆功家门前石阶分上下单元,每个单元砌有七层石阶。村内街道全由石板或石块铺设,三条主街,均长近千米。
村内景观还有古阁楼、古戏楼、菩萨庙、过街阁门、石拱桥、古井、古槐等。
民间生活:
绿水池村保存着王姓家谱和大量清代至民国年间的房契、地契、文书以及清代陶瓷器等。村内旧式楹联比比皆是,门板上红底黑漆,书写村民精神追求,展示村庄文化内涵和书法底蕴。村内根雕技艺代表人为王振民,以野生灌木根为原料,制作鸟兽人龙等各式造型,村内乐器制作传承人有王有山,选用当地杨木,制作二胡、板胡,均享有盛誉。村庄传承有“六月六,庆丰收”活动和“二月二刮大风,拾干柴摊煎饼”风俗,村民喜做小米捞饭杂面汤,石磨小米绿豆大鏊子煎饼、野菜秳俚、石磨豆腐等,民间手工技艺剪纸、老粗布、土布鞋、刺绣、荆编等仍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