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且停寺
且停寺又名梵云寺,位于内丘城西北16.8千米,南赛乡寺沟村南,现仅存遗迹。寺中原有八人合抱的千年银杏树一棵,俗有“坐在树上打牌,四人打,八人看,卖麻糖的在上转,东枝上敲锣西枝听不见”之说,足见树之庞大。惜1997年被狂风刮倒,奇景尽逝。另外,寺内还有一座元朝的“圣旨碑”,即《敕赐梵云之寺碑》。其碑立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碑高2.8米,宽0.9米,厚0.24米,阴刻楷书295字,甚有研究价值。
且停寺历史悠久,颇有名气。据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载:梵云寺始建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2年)但据寺内明万历三十二年《重修且停山梵云寺记》载:“创于大宋,迄今五六百年矣。”
据考证,且停寺当始建于晋后赵时期,初为且停寺,元代后取名梵云寺,应为高僧佛图澄所建的众多佛寺之一。只不过寺院偏僻,历史上又时兴时废,寺名更迭而失记罢了。且停寺建寺较早的有力物证便是寺内历经沧桑的千年银杏树,据测断,银杏树树龄在千年以上,起码早于宋代,按一般常识,应当是先有寺后有树,所以且停寺的建寺时间应前推无疑。
有幸的是在明代的《内丘县志》上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且停山,旧传虢太子饮马于此,下有马跑泉,冬夏不涸,又有圣水,井清澈洞照须眉,昔有高僧求雨曰病龙行雨,可悯也,而已,龙来求救,嗓癀也,僧戚(古代兵器)之愈,龙献甘泉,今井旁一室作龙盘,僧膝治疗像。详见释典。”这里的详见释典即是指详见佛图澄。佛图澄(232~348年),西域人,他是把佛教中国化第一人。西晋末年,铺佐石勒建立后赵,在中丘(内丘)一带活动甚多。一生弘扬佛教,建寺893座,从寺内存有“洗肠院、洪济院”可以证明这点。故而说且停寺为佛图澄或弟子所建,较合历史实际。
寺内清道光三十年《重修且停山梵云寺前大殿碑记》有如此记载:“梵云寺内所祀者佛,溯夫佛之兴也始于汉盛于□,而此庙建创自春秋,其始所祀之神皆不能记忆,无非御灾捍患有功于民生耳,后朔以佛像名以寺院。”这里的记述比较客观。也说是自春秋时虢太子拜师扁鹊饮马于此,后起名且停山,为纪念太子建庙祀之。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且停山自此便带了灵气,到西晋后赵时,佛图澄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加上它的灵气,很自然便作为弘扬佛法的地方,改庙为寺,顺理成章。唐宋时兴日废,元至大年,且停寺有过一次彻底的大修茸,还得到朝廷的“敕赐梵云之寺”的圣旨碑,从此且停寺改为梵云寺。总之,且停寺不但与虢太子有瓜葛,还是高僧佛图澄所建的众多寺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