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南宝力皋吐遗址
南宝力皋吐新石器古墓地和遗址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处于东北地区各种原始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期墓葬最多、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墓地和遗址。该遗址入选“2007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发掘证明,南宝力皋吐遗址属于小河沿文化和辽宁新民偏堡子类型共存的新石器文化。
南宝力皋吐墓葬、遗址群中出土了阳起石、松石、岫岩玉等玉器,如斧、锛、片状坠饰以及环、璜等饰件。有以骨梗石刃刀为主的骨器,尚有少量骨锥,蚌类随葬品大多朽蚀,见有少量蚌环、蚌壳片等。房址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其中陶器数量最多。随葬陶器有筒形罐、壶、盆等。房址出土石器多磨制,器形规整精细,多见斧、凿。
南宝力皋吐墓地的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就已发生了密切接触。从挖掘的文物来看,这里既有小河沿文化的痕迹,又有龙山文化的影子,更有红山文化的因素,来自不同方面的文化在这里汇聚。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南宝力皋吐遗址所体现的多元文化现象可能与扎鲁特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有关,“扎鲁特”,意为“驿站”,该地区在史前就可能是交通要道,南宝力皋吐遗存的考古发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则认为,南宝力皋吐原始生活区具有文化通道的作用。南宝力皋吐墓群所反映的是一个正处于母系社会阶段的一个氏族或部落组织,从出土遗物看,既有石磨盘等谷物加工工具,也有石镞等狩猎武器,因此,其生活方式仍然是农耕和狩猎并重的生活方式。据考证:南宝力皋吐墓葬群、遗址群是距今4500年—5000年的原始社会的墓葬群和遗址群,当时正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军事民主制时期,部族间战争、械斗频繁。一夫一妻制家庭开始出现,产生了“灵魂不灭”的思想观念,有“猎头”风俗,出现了制陶、制石、纺织等手工业,但是没有出现社会分工,出现了贫富差别。当时的人们以肉食为主,猎来的动物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是否出现了牛、羊等饲养业还没有找到证据。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骨制的战盔,这也是中国帽子的鼻祖。在房址中发现了植物籽实,如山杏核、大豆等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