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原城遗址
夏王朝是一个频繁迁都的朝代,文献记载有多处都城,如阳城、阳翟、黄台之丘、斟寻、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安邑等。其中的“原”就是位于济源境内的原城遗址。
原城遗址位于济源市北海街道办事处庙街居委会西,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汉代文化遗存。遗址规模宏大,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遗址调查时,拣到鹿角、石刀、骨凿等遗物。1959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与济源县文化馆联合对庙街遗址进行试掘,发现该遗址是具有龙山、商代和战国等几个时期特征的文化遗存。1963年,原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夏,河南省文研所对遗址进行钻探,认为原城遗址就是夏代“帝杼居原”的夏都原城。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载“杼为了扩大夏朝的统治范围,首先北渡黄河,迁都于黄河北岸的原城;不久,又东迁到老丘(河南开封陈留北)。”“由于杼立下了这样的功绩,被夏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的一位名王,所以死后受到特别隆重的祭祀。”
原城遗址地望与文献记载的夏都原城相符合。《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原在怀州济源西北二十里。”帝宁,或作帝予、帝杼、后杼等,为帝少康之子。《史记·夏本纪》:“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王世纪》:“少康子帝杼。”《水经注》:“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清乾隆二十六年《济源县志》:“原城在济源县西北四里,今呼为原村,居济渎庙西。”《史记集解》:“河内沁水县西北有原城。”以上记载均说明,夏王帝杼曾经居住的原城,是夏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
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酒色,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事件。
“少康中兴”之后的夏王,担负着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和壮大实力的重任。夏王朝关注的重点是北方、东方和西方。早在大禹时期,夏族已经控制了晋南地区。后羿代夏之后,晋南地区可能脱离了夏王朝,至帝杼时期,已逐渐恢复元气的夏王朝展开了一系列对外讨伐战争,力图重新控制晋南地区。原城作为夏代中期帝都,在夏王朝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