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五龙口水利设施
五龙口水利设施位于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安泽县,流经山西省的安泽、沁源、沁水、阳城、泽州等县,在济源市五龙口镇出山,进入平原,再流经沁阳市、博爱县、温县,至武陟县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济源水利史上对沁河水利的开发利用持续千年而不绝,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济源五龙口水利设施与闻名遐迩的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创建于同一时期,也称秦渠。创建年代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前221-前211年), “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堰。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朝廷敕令河内郡“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三国魏黄初六年(225年),河南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枋口堰,建议将木门改建为石门,奏称:“若天旸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枋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得到魏文帝的批准后,司马孚组织工匠,“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枋”,并后世所遵循。整个工程先后投入役工四万余人,历时两年。据史料记载,改建后的枋口堰,可灌溉济(源)、沁(阳)等县千顷良田。
司马孚之后,历代济源地方官都对枋口堰进行过改建和扩建。隋开皇十年(590年),怀州刺史卢贲修建利民渠与温润渠。唐元和六年(811年),沁河枋口引水开渠灌溉,始称广济渠。唐太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大规模开浚古枋口堰。元中统二年(1261年),河渠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开广济渠,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村坊四百六十三处,灌溉田地三千余顷。明隆庆二年(1568年),怀庆知府纪诫修浚旧广济渠,又在沁北石梯处开创广惠渠。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河内知县袁应泰与济源知县史纪言相约开创新广济渠与永利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济源知县塗应选与县民李三统创修大小兴利渠。此后至清代,称利丰、广济、永利、大兴利、小兴利五条渠为五龙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00年),济源知县甘国墀始创甘霖渠。当时这一地区被誉为“河朔小江南”。
1958年,全国大兴水利,旧利丰洞被拆除,将利丰、广济、永利三渠合并改建成一条广利总干渠。广济、永利渠首保存。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现存广利、永利、广济、大兴利、小兴利、甘霖、广惠七条渠首和三公祠、袁公祠等石窟。
三公祠为清嘉庆八年为纪念明代济源三任知县史纪言、石应嵩、涂应选凿修永利渠有功而开凿的石窟。门额楷书题刻“万代霖雨”,楹联“永开千渠惠泽与广济媲美”,“利赖万顷灌溉合丰稔同功”。室内并列三尊石像,头顶石壁上有题额“石公、史公、涂公”。
袁公祠系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为纪念水利功臣河内知县袁应泰等人而凿的石窟。门额楷书题刻“禹后一人”石匾,门簪上题刻“山高水长”四字,对联为“洞凿太行引沁水百里咸资润泽,河开广济溉民田万年永赖生成”。室内正面龛内圆雕袁应泰石像一尊,龛前东西并列十六尊石像。
五龙口水利设施处另保存有碑刻十余通。重要的有《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唐大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题石,现存济渎庙。《文彦博再游枋口》,北宋熙宁七年题刻。
五龙口水利设施初创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均有重新开凿完善和疏浚,时代脉络清晰,设施设备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6年11月,五龙口水利设施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