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半塔保卫战旧址

东方晴2年前 (2023-07-30)文化古迹855

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来安县半塔镇西北塔山上。半塔镇地处苏皖两省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天长五县交界处,东南是滁(县)天(长)公路,于盱眙去六合、南京的道路交叉成十字路口,交通方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民国28年(1939年)5月,新四军四支队先遣队(八团二营)到达津浦路东。7月,以八团为基础组成新四军五支队,罗炳辉为司令员,郭述申为政委,周俊鸣为副司令员,方毅为主任,赵启民为参谋长。8~9月,五支队领导机关及所属部队先后进入半塔地区,开辟了津浦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11月底,刘少奇(化名胡服)抵皖东,作出“巩固路西,发展路东”的决策。民国29年3月15日,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21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趁五支队主力去路西支援四支队自卫反顽作战时,集万余兵力进攻半塔地区。驻守半塔的五支队教导大队奉命固守待援达七昼夜。新四军路西主力击溃国民党桂系军队后回师路东,配合西进的叶飞所部,击退韩德勤部队进攻。从此,皖东抗日局面打开,迅速建立了政权,陈毅高度评价说: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1954年纪念塔落成,塔正面为陈毅手书“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题词。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抢远眺的新四军战士雕像,塔前立着张云逸撰文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

位于纪念塔西侧的半塔保卫战旧址纪念馆建于1982年,院内立有一组军民并肩夺取“半塔保卫战”胜利的雕像。纪念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分前厅和展厅两部分。展厅分为三室,陈列着反映从日军入侵、皖东沦陷,到新四军东进皖东,建立津浦路东抗日政权,加强路东根据地建设,取得抗战胜利的有关历史资料、图片、文物等200余件。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章

滁州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滁州市西南3公里的琅琊山中,系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秋至六年冬山僧智仙所建。当时,欧阳修谪任滁州太守,常与宾客到此饮酒赋诗,自号“醉翁”,遂以此为亭命名,并作《醉翁亭记》一文传世。亭因文...

滁州下水关

下水关在今琅琊区环城路北端,自北向南跨西涧东流之水,建筑风格同上水关,建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清代末年尚有“洪武十六年御滁州千户所圈砌”等字。嘉靖十三年(1534)州守赵大纲重修,增置铁栅、辘...

滁州明城墙及护城河遗址(东南段)

滁州现存古城墙及护城河遗址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为欧阳修任滁州知州时所扩建。建国后城墙及城门有的拆除,有的破坏,但东门口至南门口一段城墙、北城墙及护城河保存尚好。经勘查,这两段城墙遗址残高4...

滁州无梁殿

滁州无梁殿,正名称“玉皇殿”,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琅琊山山腰,与琅琊寺毗连,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6平方米。该殿是供奉玉皇大帝的道教建筑遗存,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后屡有修葺,现存无梁殿建筑明代早期重建...

滁州琅琊寺

琅琊寺,在滁州城西南10华里的琅琊山中,为著名游览胜地。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令寺僧法琛建此寺,代宗李豫为该寺命名“宝应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易名为“开化寺”、“开化...

滁州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醉翁亭、丰乐亭及琅琊寺现存有400多方(处)摩崖石刻及碑刻,其中唐代摩崖石刻7处,其余均为宋代和明代所刻。唐代7块摩崖石刻,其中3块是五言诗,4块题刻。唐代摩崖石刻在江淮地区不可多见。宋、明、清较为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