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简介
擦奏弦鸣乐器,提琴族中的中音乐器,外形及结构与小提琴基本相同,只是形体略大,五度定弦为c、g、d1、a1,琴身长度一般为42.5厘米,中提琴的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实、温暖而丰满,指法和运弓与小提琴基本相同,中提琴从比中央C低八度音程的C开始,每根弦间隔五度音程,依次为C、G、D及A音,比小提琴低五度,而比大提琴高了八度。
19世纪,N·帕格尼尼获得了一把A.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中提琴,H·柏辽兹为它写了一首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中提琴是现代提琴中最早面世及被采用的,它的四条弦是C 、G、D、A,较小提琴低五度,较大提琴高八度。除了本身的尺寸不定,
在悠久的岁月间,中提琴只担任强化管弦乐低音的任务,演奏内声部的和声,直到近代,才开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过门乐句,而且有时也担任独奏乐器,其略具鼻音感的音质,给人一种悲凄沉重的感觉,中提琴虽然缺少小提琴的温软音色,却具有独特的表情和相当丰富的音质。
中提琴在乐队中的直接前身应该是“爱摩古提琴”(Viola d'amore)——一种类似小提琴于肩上演奏的中音乐器。巴赫在他几首重要的弥撒曲都有使用爱摩古提琴。个人认为中提琴的地位第一次提高在于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把中提琴放进标准弦乐四重奏内。古典时期的中提琴家除史塔密兹,恐怕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了。莫扎特写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协奏交响曲(Sinfonia Concertante KV364)被认为是中提琴其中最早的一首杰作。
以后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也会拉中提琴,如贝多芬(少年时在波昂歌剧院任中提琴手)、舒伯特、孟德尔松(在他著名的弦乐八重奏的首演中任第一中提琴手)、帕加尼尼(白辽士为帕加尼尼 写了中提琴协奏曲《哈莱在意大利》)、力格(Max Reger,1873-1916)。显然,中提琴只是他们的“副业”——他们本身大都是钢琴家或小提琴家。
浪漫主义时期中提琴渐受人注意,亦有一些非弦乐手的作曲家为中提琴写音乐: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写了两首中提琴奏呜曲、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他交响曲中写了大量的中提琴乐段——甚至有一支史特拉华第作的中提琴更命名为《马勒》。另外重要的中提琴作曲家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亨德密德(Paul Hindemith,1895-1963),华尔顿(William Walton,1902-1983)及萧斯达高维契(Di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