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指多少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中国古代官制-柱国
古代官名。柱国,又称上柱国,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楚置,时立覆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北魏置“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被杀后此官遂废。
中国古代官制-令尹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中国古代官制-宰相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丞相就是宰相。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中国古代官制-相国
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相邦”,秦国的第1个相邦是樛斿,秦国最后1个相邦是吕不韦(秦国吕不韦)。吕不韦被免职后,嬴政认为相邦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邦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邦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
中国古代官制-工师
古官名;上受司空领导,下为百工之长。专掌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
中国古代官制-三少
.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大戴礼记·保傅》:“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唐 杨炯《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浃五胥。”明 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
中国古代官制-三公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中国古代官制-宗伯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中国古代官名。宗伯又称禋宗、秩宗(《书·舜典》)、祝宗,轩辕黄帝首置,之后帝禹建立夏朝承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排名第三,掌邦礼。《周礼》谓为春官,设大宗伯,卿一人,以小宗伯为副,所属有太史、大卜、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吏等官。辅佐天子掌管宗室礼仪之事,掌对天神祖先的祭礼,并掌宗庙中和宗族内各种礼仪。西周时称为大宗。
中国古代官制-司寇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司寇是中国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传统的观点认为,早在西周初年便出现了掌管司法活动的司寇一职,但根据出土文献显示,晚至西周中末期,司寇才作为执事出现在金文中。其作为官职至少也应该在西周之后。春秋时,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设有司寇之官。司寇的职责是追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宋、鲁的司寇又分为大司寇和少司寇,如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战国时,不少国家仍旧把负责管理刑狱的官定名为司寇。至秦汉遂以廷尉为九卿之一而废司寇之名。后世除北周外,均不设此官,但习惯上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
中国古代官制-司空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是周代掌管当时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工部的手工业制造官员。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
中国古代官制-太史寮
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国语》简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
《春秋》简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尚书》简介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
建安风骨指什么?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是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等待戈多》的作者是谁?
《等待戈多》,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泰戈尔被称为印度的什么?
泰戈尔被称为印度的“诗圣”,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东方作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玩偶之家》的作者是谁?
《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创作的戏剧作品。该戏剧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主要围绕过去被宠的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的出走结束全剧。
《恶之花》的作者是谁?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它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恶之花》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人间喜剧》的作者是谁?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巴尔扎克是个天主教徒。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代表作有《人间喜剧》、《驴皮记》、《高老头》、《朱安党人》《欧也妮·葛朗台》、《高利贷者》等。
《神曲》的作者是谁?
《神曲》为意大利著名作家但丁所著,主要分为 《地狱》 、《炼狱》 和 《天堂》 三部分,因作品全面反映了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 “中世纪史诗” 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