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平城善化寺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古都大同古城内南隅,是开元年间(713-742)唐玄宗那场“造寺运动”的遗物,初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更名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打西京大同时,寺内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初,圆满大师主持重修,由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凡十五年始成。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世祖忽必烈“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可见大普恩寺的规模之大。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缩筑大同城时,大普恩寺山门及其以南部分被南城墙所压占。明宣德三年(1421)大用和尚再次主持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明英宗赐名“善化寺”,沿用至今。寺内主要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往北,渐次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东、西垛殿,文殊阁、普贤阁左右对称分布。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殿宇高大,院落开阔,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9号。坐北朝南,南北长209米,东西宽251.4,占地面积52543平方米。据庙碑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统十年(1445)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寺院中轴线布列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东侧有东配殿、东垛殿,西侧有西配殿、普贤阁及西垛殿。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现为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办公所在地。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