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清流关

东方晴2年前 (2023-07-30)文化古迹613

清流关始建于南唐时期(937-950),自“南唐置关,以御北师”,闻名于世,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知滁州时撰写的《丰乐亭记》记载:“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是年为后周显德三年(956)。

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部下常遇春,兵出清流关渡江取采石,攻灭张士诚,继北上灭元。明嘉靖年间始建关楼,明崇祯初年,增建关券,明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与明兵部侍郎卢象升激战于清流关一带。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于咸丰三年(1853)五月攻克南京后,派罗大纲攻滁州,与清臣琦善部将胜保三千骑队大战清流关。

清流关古驿道为“九省通衢”,历代为交通要驿。自南京往北经清流关出皖境一道经河南、陕西通咸阳。一道经江苏、山东、河北至北京。直到津浦铁路贯通后,古驿道为铁路所代替。

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在此设关“以御北师”。因其时地属清流县,故名“清流关”。由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组成。

古清流关为华东地区陆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号称“九省通衢”,是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经南京过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河北沟通北京的一条重要通道。直至清朝末年,津浦铁路通车,现代公路构筑、改道,才被闲置。古驿道现存全长约2.5公里,宽4米,路面为青石铺成,关口下,古道旁立有“贱避贵、幼避长、轻避重、缓避急”的路碑。历代车辆留下的凹陷车辙,整齐有序,相互连续贯通,辙宽约3-5厘米,深约3厘米,清晰可见。

古关隘位于古驿道关山的山峰上,明代陈琏《清流关》诗云:“忆自南唐始于凿,据守形势真险恶。”明代,清流关还保存有关楼基座及关楼,其他建筑有关圣殿、包公祠、大佛殿、娘娘庙、白云庵等。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火烧了清流关所有建筑。“**”期间又拆除了关券。现存古关隘基座面阔20.0米,进深37.3米,残高4.0米,基础部分为青石条垒砌,2.0米以上为大砖和毛片石垒砌。

清流关古战场方圆百里,其遗址犹存,如“常山寨”、“将军岭”、“广武卫”、“马场”等。


相关文章

滁州吴棠故居

吴棠,字仲宣,号棣号。明光市(原属盱眙)老三界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历任清河、砀山、桃源等县知县、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未任)、闽浙总督、...

滁州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醉翁亭、丰乐亭及琅琊寺现存有400多方(处)摩崖石刻及碑刻,其中唐代摩崖石刻7处,其余均为宋代和明代所刻。唐代7块摩崖石刻,其中3块是五言诗,4块题刻。唐代摩崖石刻在江淮地区不可多见。宋、明、清较为珍...

滁州下水关

下水关在今琅琊区环城路北端,自北向南跨西涧东流之水,建筑风格同上水关,建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清代末年尚有“洪武十六年御滁州千户所圈砌”等字。嘉靖十三年(1534)州守赵大纲重修,增置铁栅、辘...

滁州丰乐亭

丰乐亭,位于滁州市城西1里的丰山北麓,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始建。据《丰乐亭记》载,是年夏欧阳修饮茶,觉水味甘甜,异于往日。因问待从,知水取于幽谷一泉。欧阳修亲至泉旁察看,“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

滁州半塔保卫战旧址

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来安县半塔镇西北塔山上。半塔镇地处苏皖两省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天长五县交界处,东南是滁(县)天(长)公路,于盱眙去六合、南京的道路交叉成十字路口,交通方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民...

滁州琅琊寺

琅琊寺,在滁州城西南10华里的琅琊山中,为著名游览胜地。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令寺僧法琛建此寺,代宗李豫为该寺命名“宝应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易名为“开化寺”、“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