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特产-庵东食盐

5年前 (2020-09-24)特产

2001年11月9日,随着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工地推土机的隆隆巨响,彻底切断了海水流入从而结束了慈溪全境千年的晒盐历史。

  然而,作为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庵东食盐不能不载入史册,让慈溪人的后代对先民的奋斗,引以自豪。

  慈溪晒盐自唐代粗具雏形,至宋代略有规模。宋庆历七年(1047年),大古塘筑成,盐场也因此北移。据《宋史·食盐志下四》记载,沿大古塘自东至西依次有龙头场、鸣鹤场、石堰场等三大盐场。慈溪所产食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属上乘。

  随着杭州湾南岸不断淤涨,作业区不断北移,最终形成了庵东盐场。 

  庵东盐场,新中国成立初,主要位于七塘后,东起逍林坝丁塘,西至西三刘丁塘。随着八塘修筑,盐田面积不断扩大。至1967年,盐田面积近8万亩,盐工3万余人,年产食盐逾23万吨,庵东盐场被冠以“浙东盐都”的美称,所产食盐远销苏州、上海、江西、闽北等地。

  制盐方法,早期为灶煎法,清咸丰二年(1852年)始有泥板晒盐,咸丰末年(1861年)改用木板晒盐。至1927年,盐板数达67.87万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推行滩晒。上世纪八十年代运用黑膜结晶技术,提高了蒸发效率,再配以压摊机、提卤泵等机械设备,日亩产可达50至60公斤。 

  旧社会,受盐官、廒商、篷长的层层剥削,广大盐民用他们的血肉写下了抗倭、抗日、抗官、抗商的斗争史。新中国成立后从茅房到小楼房,生活水平年年提高。目前,他们告别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盐业生产,办企业、养野禽、跑运输、搞养殖,寻找新的致富之路。


相关文章

宁波特产-龙山黄泥螺

泥螺,俗称“吐铁”、“涂贴”,生活于浅海泥滩上,全身沾满泥土。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大众海产品。  慈溪海岸线长达60余里,沿海有大片低潮海涂,都是...

宁波特产-龙山蚶子

蚶子,外有贝壳两枚,略呈扇圆形,表面有自壳顶发出的放射形肋,数目因种类而异,状如瓦楞,铰合部有许多垂直的小齿突。肉足短,大部分生有足丝。产于海底泥沙或岩礁隙缝中。种类很多,我国沿海约有10种。  慈溪...

宁波特产-三北笋干菜

  四明山区产笋,三北地区产雪里蕻菜,笋干菜成为当地传统的土特产品。  慈溪土质松软、滋润,特别适宜雪里蕻菜生长。每当慈溪雪里蕻菜收割、腌制后,正是四明山区雨后春笋源源不断运到三北地区推销之时。三北人...

宁波特产-天元拉绒

拉绒篰是慈溪天元一带对拉毛果的俗称,拉毛果又名蓟果、越绒草,有的地方土名洋菜篰,系川续断科,川续断属,是棉毛纺织品的起绒工具。相传我国是从日本引进的。1929年,余姚长丰乡人赵宇椿赴日本考察,归国时引...

慈城年糕

“慈城年糕”是传统手打年糕,闻明于浙东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其本地产的当年粳米和源于“英雄水库”(望海尖山)的优质水源为特色原料制作而成。 是宁波各大星级酒店常年供用的一款特色原材料备受食客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