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菱

5年前 (2020-10-20)特产

南湖菱无角,以南湖出产为珍品。南湖菱别称馄饨菱、馄饨青、元宝菱、圆菱、团角菱、和尚菱。南湖菱无角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乾隆年间嘉兴人项映薇所著《古禾杂识》卷三:“菱以南湖产者为最,所谓南荡菱也。角圆而壳薄,肉细而味甜,其他产者皆谓之北荡……”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两角而弯者为菱,四角而芒者为芰。吾地小青菱被水而生,味甘美,熟之可代飧饭。其花鲜白幽香与蘋蓼同时,正所谓芰也。春秋时吾地入楚,屈到所嗜,其即此也。此物东不至魏塘,西不逾陡门,南不及半逻,北不过平望,周遮止百里内耳。”

这段记载多被后人误用,以为“小青菱”就是南湖无角菱。其实小青菱是有角的,它不正是“四角而芒者为芰”的“芰”么。文中讲到“屈到所嗜”,典故出自《国语》卷十七“楚语上,屈建祭父不荐芰”一则。故事说楚国大夫屈到喜欢吃菱角,临死前嘱咐家臣祭品要摆上菱角。他的儿子屈建恪守礼制,认为国家规定有祭品的等级,其中重要的一条:不进献珍异的食物,不陈设众多祭品。于是便不用菱角祭祀,说:“我父亲虽然死了,但也不能因为自己个人的嗜好而违反国家的祭法啊。”古代的礼法不在本文涉及的范围,但由此可证菱角在春秋战国时,还是稀罕的食品,应当尚不曾被广泛的种植吧。又由此想到,远在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那一颗出土的炭化圆角菱,很有可能是那时候野生的遗种。

李日华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去世于明崇祯八年(1635),嘉兴人。在他生活的年代,嘉兴还没有种植出无角菱。清代康熙年间“南湖产小青菱别是一种,渔洋先生曾以之入诗,禾人呼为南荡菱。”(清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菱”)。王士祯写诗赞美的小青菱出在南湖中,但没有明确是有角还是无角,因此仍以项映薇《古禾杂识》所记“南荡菱”为界别比较妥当,即乾隆时南湖已产无角菱,品质优异,当时人称南荡菱。项映薇生于清雍正七年(1729),去世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嘉兴人。秀才。假定从乾隆初年算起,南湖菱的历史至今约为二百七十余年。

南湖菱无角是经过数代菱农选种培育而成的,这就应当归功于原先世居南湖畔的许家村。大约在清雍正年间,南湖北岸明末吴昌时所造勺园已是一片废墟,有许姓渔户在此“芦中系艇,柳下晒罾”逐渐形成村落。许家村人在南湖边生活了近三百年,他们捕鱼捉虾,种菱卖菱并以摇摆渡船为生。南湖菱之所以成为无角的优良品种,和他们浇注的心血汗水是分不开的。

南湖菱经选种后可以移植其他地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许家村菱农去江西某地试种无角菱获得成功。

东栅、七星、余新、大桥等乡镇的湖荡水港,历史上都曾产无角菱,只是品质稍逊于南湖。

南湖菱色绿皮薄,肉白质嫩,汁多味甜,为环菱(水红菱)、刺角菱(有四个尖角)等其他菱所不及。嫩菱生食最有风味。老菱置坛中放少量河水,上覆以菱蓬,一二月后取出洗净,风吹晾干,色乌黑,食之极脆嫩甜美,谓“风菱”,可以当作礼品致远。老菱熟食为主,以铜锅烧煮最佳,香糯如板栗,称“铜锅菱”。又,菱肉烧豆腐为家常名菜。菱肉咸肉煮粳米饭,饭软香,菱肉腴美,风味无可比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鲜菱试以冷藏,饭店以葱油炒菱肉,菱肉白嫩,上缀青葱花,为筵席颇具特色的佳肴。

自清乾隆年间以来,南湖无角菱为地方名产,声誉远播四方。


相关文章

贝雕邮票

由嘉善良友贝雕工艺品厂生产的贝雕邮票,选用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采用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工艺精制而成,是新生天然环保饰品...

蓝印花布饰品

蓝印花布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所用染料是从一种蓼蓝草中提取的植物染料,色彩广泛运用蓝白二色,纯洁朴素,清新明快。工艺集绘画、镂刻、印染等于一体,是享誉海内外的国粹。桐乡是我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

五色螺

范蠡湖产五色螺,南宋时就有记述,所谓“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把一颗彩螺和吴越兴亡之事联系起来的,是当时的诗人张尧同的首唱。尧同嘉兴人,生平不详,只知道他在宋宁宗年间的一点活...

嘉兴槜李

槜李为李中珍品,主要产于嘉兴南湖区、秀洲区和桐乡一带。槜李是嘉兴的古地名,春秋时期就有记载,其中吴越争霸时著名战争就叫“槜李之战”。古籍记载:嘉兴县西南有槜李城,其地产佳李故名。槜李果形硕大,琼浆玉圆...

嵌丝漆画

漆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工艺,其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为当今所罕见。乌镇泰丰斋生产的漆画以半透明的特质发挥着独特的艺术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这是别于其它画种的重要原因,也是漆画的灵魂与骨架。...

无刺鳗

无刺鳗是像黄鳝一样,通体只有一根脊柱骨而没有肋刺。有两个地方出无刺鳗。一个是平湖钟埭段墅塘,相传唐代小说家段成式居于此,有水塘产无刺鳗鲡,俗称段墅鳗,为一方名物。清道光年间《钟溪棹歌》写到无刺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