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甘薯
甘薯种植以丘陵及浅山区为主,包括慈峪、塔上、狗台、燕川、谭庄、牛城、青同、岔头等乡镇。常年种植面积5.2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6.6%,位列玉米、小麦之后,居第三位。灵寿县甘薯种植从明代就开始了。1980年以前,作为粮食替代产品用以人畜自食。1958年,全县曾种到14万亩。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到1988年时,全县种植甘薯面积5万亩。食用甘薯习惯上以鲜食为主,但民间早就有加工淀粉、粉条的传统工艺,即以生鲜甘薯为原料,用压榨方法提取其中淀粉,进而制作粉条、粉丝。这种民间传统工艺一直保留着。1988年,河北省外贸部门与日本、韩国客商签订了首个红薯脯初加工销售合同,带动甘薯深加工的发展。红薯脯的初加工工艺是选取红瓤甘薯为原料,煮熟后切制成片,晾晒至柔软但不折断状态,装箱出口销售,外国客商再进一步细加工成果脯商品。1990年,灵寿县甘薯种植面积达9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以后随着合同出口量的变化,影响到甘薯种植面积的起伏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科学化,甘薯食品逐步成为饱食肉蛋奶类食品人群餐桌上的新宠。甘薯作为灵寿的一个特色农业产品,愈加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农民种植甘薯的积极性更加高涨。2004年,县成立了薯业协会,制定了章程,实行产销一体化定单生产,塔上镇农民赵书祥,于2005年成立河北省凤凰薯业开发有限公司,他继承传统的甘薯贮藏方法,在塔上镇中菅村建成了国内最大生态保鲜窖——凤凰山百万公斤甘薯生态保鲜窖,窖体占地1公顷,主通道进深90米,宽3米,高2.5米,窖体定位于距地下水30厘米处,两侧是并排的储藏室,每隔几间储藏室有一眼增湿水井,借助地温、地湿实施生态保鲜。甘薯保鲜技术的应用,开发出巨大的市场价值,直供北京、石家庄大型超市,鲜甘薯成为城市人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