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角竹
角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笋、竹两用竹种,具有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等特点。我市是角竹的原产地,早在700多年前的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就有关于角竹的记载。元代李#著的《竹谱详录》中载有“角竹出越州诸山,亦紫竹之类,但色淡。如牛角,故名,其质坚硬。”其后,明万历绍兴府志和清康熙、道光、嘉庆山阴县志称:“角竹节高而疏,笋味淡,有斑色。”由此可见,我市角竹的栽培历史悠久,主产于越州诸山(今绍兴和上虞东关一带)。
角竹属竹亚科,刚竹属,是1983年省林科所竹类专家温太辉先生正式定名的新竹种。竹秆散生直立,秆高2-10米,最高可达13米;胸径粗2.5-6.5厘米,最粗可达8.5厘米;节间长10-25厘米,最长可达30厘米。角竹的竹鞭生长靠鞭梢(又叫鞭笋),在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年生长量可达4?米。角竹在发展阶段鞭芽萌发数占总芽数的百分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据调查,当年鞭芽萌发率为 11.5%,次年为36.41%,第二年为60.06%。第四年为72.6%,五年以内为74.23%,而毛竹鞭芽萌发率仅39.34%,可见角竹鞭芽萌发能力很强。角笋开始出土,要求17℃左右的旬平均气温,上虞长塘乡的夏笋开始山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根据气温和竹林培育管理情况,出笋有早有迟,笋期持续30-35天,这段时间正是其他竹笋生产淡季,蔬菜青黄不接之时,角笋上市深受群众欢迎。
到1983年,经有关部门调查,角竹主要分布在上虞市的长塘乡,邻近的樟塘乡、汤浦镇、长山乡和绍兴县的富盛镇、红山乡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150亩(其中长塘乡134亩)。近年来,上虞县在省林科所的主持下,对角竹的经济性状、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研究,并通过了省级鉴定,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四等奖。国家林业部将上虞县角竹繁育及丰产技术列为林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并确定在长塘乡等地建立角竹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上虞县已发展角竹近1000亩。同时,角竹种苗远销江苏、江西、福建、湖南、湖北、上海等省、市和本省兰溪、天台、余姚、永嘉、安吉等30多个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