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山茱萸
“山茱萸”俗称“枣皮”,在南漳县志同治四年版(1865年)和南漳县志民国十一年版(1922年)均有记载。1975年我县开始种植,在1986年,就专题选入了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湖北土特产》一书。2019年获得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
南漳盛产的野生山茱萸,是常用名贵中药(干燥果肉),在八十年代湖北省药材公司将南漳列入省基地之一,每年扶持拨款5000元左右,连续10年共拨款10万元,化肥100吨。得益于扶持政策,南漳山茱萸发展到50万株,每年为国家提供枣皮2吨,每公斤40元,产值8万元。到1990年已经发展到板桥、李庙、闫坪、长坪等地,面积达7000亩70万株。截至目前南漳县山茱萸总面积达到3万亩150多万株,年产量约200吨,价值1000万元,种植规模、年产量在全省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