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瑶山茶油
山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食用植物油。历史上,山茶油曾经是“皇封御膳”用油。2007年9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45号公告:连南山茶油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连南山茶油的种植栽培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连南瑶族的先民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徙至连南百里瑶山定居以后,刀耕火种,在高山大岭开拓瑶寨,种植山禾、玉米、大豆、油茶等粮油作物,维持生计。由油茶籽压榨的山茶油成了瑶家主要食用油。
有一首古老的瑶歌:立秋处暑瓜谷熟,采摘瑶棉收山苍,芝麻满仓粟米黄,粳谷累累茶油多。反映了瑶家耕山自立自慰的情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到连州任刺史时,连南瑶区属连州管辖。刘公出巡瑶区时,曾写下《莫徭歌》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诗篇,描述了连南瑶族人民在山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辟瑶山农业生产的史实。山茶油便以瑶家的特产之一列入史册。
连南山茶油的原料山毛油茶,曾被官方极力推崇为名优物种,推广瑶区至百里瑶山繁衍发展。据《连阳八排风土记》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广大瑶区归属连山管辖。当时的知县李来章为鼓励耕农,在全县公告《劝谕瑶人栽种茶树一则》千字行文,号召瑶家大力发展山毛油茶生产。公告之后,广大瑶民积极响应,纷纷种植油茶,迅速发展到3万多亩。至今,连南瑶山还有不少四、五百年的老山毛油茶树,依然挂果,表明连南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宜油茶的生长,并成为连南瑶山沧桑的历史见证。
连南山茶油由山毛油茶籽压榨精炼而成。油茶籽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茶油品质。由于连南瑶族自治县优越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和无污染的纯天然生长等因素,形成了山毛油茶独特的品质,果实较大,果皮薄、脱壳后茶籽肉质幼细,鲜出籽率42-48%,出油率48-52%。
连南山茶油的特色有:连南山茶油澄清、透明,呈浅黄色。连南山茶油原油在加热试验(280℃)中“油色不变,无析出物”,优于GB11765《油茶籽油》一级成品油的“无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值增加小于0.4”的标准。用罗维朋比色槽(25.4mm)检验,连南山茶油色泽为“黄35红0.6”,比GB11765《油茶籽油》一级成品油的“黄2.0”严格了3倍多。连南山茶油气味纯正、清香,带有甘甜风味,无异味、苦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