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一窝丝饼

东方晴4年前 (2021-11-26)美食154

   “怀安三宝”之一,起源于渡口堡乡马市口村。这种烙饼色泽橙黄,味美可口,以它独特的风味驰名省内外。
    马市口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南邻东洋河,北倚古长城,110国道穿村而过。明朝时,是通往蒙古的大道。因此,大同府曾在这里开设马市,其目的是打通蒙汉民族交往通道,双方各以马匹、皮毛和生活用品进行交易,带来一地之经济繁荣。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各地商贾云集于此,谈生意、做买卖,这里成为物资交流集散地,过往客商来到马市口住店吃饭。因而,马市口人开店的与日俱增,直到解放初期还有大小客店十余家。
    清光绪年间,马市口村民郭生堂和一家姓刘的同期开店,两家在生意上激烈竞争,都想以一技之长压倒对方。有一年郭生堂从怀安南川请来了个会做一种特殊烙饼的陈大师傅。他用白面、上等麻油精细加工,做成三尺长的拉面,然后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饼,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形状就像蜷曲待腾地“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传说由陈大师傅掌厨,在灶前烙饼,烙饼出锅后,就将饼子的一头捉住,把饼扔到桌子上,先让客商尝尝。当客人捏住饼条的一头时,陈大师傅一松手,伸展的面条立刻又卷在一起,形成一窝丝状。从此,人们就把这种饼叫做“一窝丝”。
    一窝丝饼成功后,使郭家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店主郭生堂是个聪明人,为了不使这一技艺失传,就亲自动手,研究水温、火候,练习刀工、拉功,在掌握要领和诀窍的基础上,又不断改进和创新,后来郭生堂就成了远近闻名“一窝丝”烙饼的创始人。以后,代代相传,掌握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多,在马市口形成一绝。这里的人们不论娶媳妇、聘闺女,还是亲戚登门,第一顿饭必是“一窝丝”,让客人尝个鲜。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风俗习惯。
    “一窝丝”烙饼制作精细,做工考究,在选料、水温、和面、切面、拉面、烤烙的时间和火候上都很讲究。刚出锅的烙饼,油晶晶,黄橙橙,氄抖抖,色、香、味俱佳,吃起来香喷可口,是家庭或单位迎宾待客的上等食品,流传至今。一窝丝烙饼的制作,除了精湛的做工外,还与水质有关。马市口两山对峙,山水环绕,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出的面特别柔软。
    马市口一窝丝烙饼与熏肉、豆腐皮号称怀安三大特产之一,其历史悠久,享誉塞外。

相关文章

沽源莜面

莜面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食品,莜面,含蛋白质高、热量高,含糖分很低,降糖降压,补气健脾、深受人们喜爱,远道而来的客人赞不绝口。莜面好吃,它的制做也很讲究,需要淘洗、清净、阴干、焙炒、推碾等,最好选择三九...

阳原糊糊

张家口很多地方都有喝糊糊的习惯,但阳原的糊糊别有特色。坝上的糊糊是玉米面和莜面混合后熬成的,有点儿粘;蔚县暖泉糊糊面以豆面为主,清爽精巧,但不够厚重。正宗的阳原糊糊以玉米面为主,和以少量豆面熬成,入口...

坝上莜面

坝上莜面是“口外之宝”中的第一宝。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莜麦,亦称“裸燕麦”,俗称“油麦”,是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于中亚地区,最先引进欧洲大陆,尔后被我国引进,种植于西北、华北北部、内蒙古等地,已有两...

阳原圪渣饼

圪渣饼,这个名字的由来。缘于阳原当地人称 "锅巴" 为 "圪渣" 。算起来阳原县揣骨疃镇制作的名贵糕点 &qu...

柴沟堡熏肉

柴沟堡熏肉始创于十九世纪末,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厨师郭玺开创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他所熏制出的熟肉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肥不腻口,瘦不塞齿,味道香醇,鲜嫩适口,以“玺色玺味”称雄肉坛。据《怀...

阳原黄糕

北方人吃黄米面糕,南方人吃糯米糕,西部少数民族吃糌粑。而吃糕一般都在过年,取其 "粘" 与 "年" , "糕" 与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