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太谷饼

东方晴4年前 (2021-12-01)美食193

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在清末时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些店铺都是后院生产,前店出售,设备简陋,厂房狭窄,产量很低。当时,太谷饼价格昂贵,只是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饼小作坊遍布城乡,但主要以作坊式为主。为了进一步提高太谷饼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使企业走出小作坊低端发展的困境,晋中市、大谷县两级质监部门确定了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策略。他们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太谷饼生产标准、加大巡查力度,派出人员对生产企业实行驻厂全过程监管,并帮助企业成立了太谷饼行业协会,使原年生产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年生产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产量从2006年前的0.8万吨增加到2008的10万吨。

太谷饼的产生和盛行都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相传在明末清初,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2厘米,中间厚约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而且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

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将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调成糊状,用勺子盛在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成熟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送到阔太太府上后,颇受青睐,于是诞生了享誉后世的太谷饼。后来太谷饼被深居宫廷的慈禧太后发现,将其定为宫廷贡品,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富豪大户们贪图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受到有钱人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即远近闻名。

太谷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太谷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相关文章

晋中拖叶子、菜疙瘩

拖叶子、菜疙瘩的吃法与蘸片子基本一样,但做法却大不相同。其中,拖叶子是将家种的玉谷叶(野生的叫千谷穗、老麦齐、达谷等)蘸上三合面糊糊(由白面、红面、豆面搅成糊状)下锅煮熟即成;而菜疙瘩则是用白菜叶、菠...

昔阳拉面

    拉面,又名抻面,是我县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过大年时,俗有:“初一的扁食,初二的面”。至于拉面何时传入我县,无从考究。但昔阳人善于制作拉面和普遍爱吃拉面的习惯,却是外地人...

晋中小常驴肉

清代中期,寿阳人在太谷小常村开屠宰坊,专供附近南席村武家财主消费。制法是将口轻的毛驴剥皮取肉,放入缸内加料腌月余,然后煮熟切片入盘即可。同时,也可以把驴肉装入饼内,名曰驴肉钵儿。清末民初,仿制者增多,...

晋中豆腐脑

晋中传统早餐之一。制作时先将黄豆瓣、粉条、海带丝、金针等放入由大料、花椒、咸盐及,五香粉、糖稀等放入水中煮沸,再加粉面勾芡成汤,即可食用,也可分为荤、素两种,荤的加入大炒猪肉。因为佐料丰盛,汤面又撒有...

晋中鱼羊包

鱼羊包被称为是一个汉字造就对"中华名小吃"。鱼羊包是用新鲜鱼肉、新鲜羊肉、家传老汤及多种调味作料混合制作而成的肉陷食品,其配膳独特,营养合理,制作精细,滋味鲜美,皮薄馅嫩。榆次有很...

榆社云竹干面饼

榆社县传统食品。制作方法是先将白面加少量盐、碱用开水泼起揉匀,在分剂擀皮时再把用香油和白面炒制的擦酥卷入中间,重新擀成圆饼灼烤即成。特点是酥而绵软,清香可口。如从饼子边缘划开口子,可见中间层次重叠,将...